出版做减法,务须减攀比
李景端
(载《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4月20日)
《出版广角》杂志近日约请一些出版人,面对出版“浮华的怪圈”,讨论出版该做哪些减法。“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大概是共同的看法,至于什么宜少,哪些该减,则难免见人见智。有的认为应控制不断膨胀的图书品种;有的强调要狠治重复出版这个顽疾;有的建言发展产业,要少涉足太游离主业的陌生行业;还有的从更深的层次提出,要减掉阅读承载的功利负担,让读书回归为一种自由和愉悦的享受。诸如此类做减法的主张,还有好多项。每一种主张背后,都有实情甚至数字为依据,似乎各有道理,都值得人们思考与重视。
也许曾经受过一味鼓干劲、争上游那种狂热的影响,以至不少人凡事都习惯于做加法,即急于上数量,壮规模,见业绩。如今有人提出,对出版要考虑做减法,给出版“减肥消肿”。且不问其观点对错,怀有这种冷静思考的态度,是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勇做减法,同样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对出版做减法的众多选项中,我特别想强调一项,那就是:必须在克服对出版事业具有无形杀伤力的攀比心态上,下大力做减法。
所谓攀比,就是不顾自己条件及能力,只盯着外界的光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盲动追逐。这种光环,有来自社会评价的荣誉,如获奖;有来自时尚潮流,如跟风新花样;更多的则来自竞争对手,你有我也要有,他好我也要好,于是不惜代价、有的还不择手段拼着上。不妨细想,出版界不少被诟、失误、乃至违规现象,似多少都与盲目攀比这种心态有关。其结果,有的难免造成损失与危害;有的虽然未酿恶果,但也有损职业道德。当前出版攀比心态,主要有如下表现:
攀比高指标。出版单位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利润、品种、市场占有率、同业排行位数等,都是出版人时常关注和攀比的指标。促使攀比的压力,有的是来自上层考核业绩,有的是来自媒体的排行榜。其中最能左右出版决策的攀比,无疑是利润指标了。你能赚一万,我不能只嫌九千;你占前十名,我要挤进前五;你销售过亿,我要资产、收入双过亿。正是基于这种攀比,有的走正路上去了,也有的不顾自身条件硬要攀高枝,又违反规律瞎折腾,结果弄得企业,轻者嘴歪鼻斜,重的内痨外伤,有的甚至致残,如此案例并不少见。
攀比获奖荣誉。你得二等,我不能三等;得了省级的,要比全国的;已经拿了提名奖,还眼红“不如我的”为什么能得正式奖;今年人家评上优秀,明年咱无论如何也要挤入先进。争先进这本是好事,问题出在不是下功夫努力去增强实力,而是企图讨巧走“捷径”。例如,不顾市场需要及学术水平,专为得奖特意去做豪华大部头的套书,最后都成了压库书。为了得奖,有些人可谓使尽招数。据我所知,有家出版社找到一位名人遣孀,提议出版这位名人多卷本文集,明讲不求销路,只图得奖,并表示免收书号费及编辑费,但要收取印制费30万元。这种别人出钱、自己得奖的生意,只会给出版形象减分。至于为了得奖,不惜采用造假、打擦边球和变相送礼等不正当手段,那就更不可取了。
攀比市场跟风。市场一出现什么热,眼看别人“抢占了沙发”,不管自己条件是否具备,你能上,我也要上。营销上你使出花花点子,我就用更雷人招数来抄作。上面规定了什么市场准入门槛,于是,你挤我进他也要塞。前一阵市场养生书热销,看到别人为此赚了大钱,绝不能自甘落后,不顾自己没人会编会审医书,也要硬着头皮去抢一杯羹,有的书不仅不能“养生”,反而误人。国家规定只限符合必要资质的出版社,才允许出版教辅。这一下又不顾条件攀比起来了。你能申请出版教辅资质,我也要想方设法去申请。他能文理各科全申请,我同样一科也不能少。不少行业特殊性很强的出版社,明显缺乏相应编审的条件,也挤向出版教辅这条船,令人感到这除了攀比争利益,实在找不出更好理由。
攀比时兴潮流。上面号召“走出去”,本应量力扎实推行。可是又有人,一看有人出外文书也能名利兼收,自己连懂外文编辑还没有,也急着东拉西凑“速成”外向图书,表明“走出去”了,至于走到哪里,有谁来买,反正不会找社长算账。还有,近年时兴“造大船”、兼并、上市,这是出版改革重要的一步。只是难免又会有人,不是从自己条件出发,而是出于攀比心态,你上我也得上。于是把舢板一连,也勉强算条大船挂牌了,有的可持续增长尚未获得充分保证,也一心筹划着去上市圈钱。类似现象,虽程度不同,恐都难离浮躁、轻率。
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出于攀比心态,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攀比本不是贬义词,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明差距。攀比心态也有它积极向上的一面,提倡正常的比学赶超,是促进发展的需要,开展创优争先,更是当前各条战线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目标。本文所列举的,只是出版界局部或个别现象,更不能把它全怪罪于攀比心态。所以对于攀比,不是要求废,而是希望减,也就是要保持它积极的一面,克服它消极的一面,把减法做得恰到好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