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敛财的“信骚扰”谁来管
李景端
(载《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3月1日)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管理上出现的一些漏洞,致使许多人的个人信息时常不知不觉地被泄露,这些本属于受保护的个人隐私,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就可能成为借以敛财的资源。比如,电话号码、邮箱被卖给商家用来推销广告,于是就有了“短信骚扰”、“垃圾邮件骚扰”等。近几年又出现了经过包装的“信骚扰”,就是不断发信给你,恭维你有成就,承诺为你出书,然后劝诱你出钱,买下他们做的高价书或者什么精致奖牌等,名为出书,实为敛财。笔者就“有幸”多次遇到这等“好事”,有时一周可以收到好几封。
这些可谓包装后做书敛财的“信骚扰”频频在一些电视及报刊上出现,这类“信骚扰”何以会有市场,这种并不高明的包装为什么有人会相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利用有些人对名人、荣誉的向往心理。他们用“收入名人录”、“跻身成功人士”的荣誉感当做诱饵,再以出钱购书这种看似“很斯文”的方式,让你心甘情愿掏腰包。其二,利用有些人对社会机构公信力的信任。制造这类“信骚扰”的单位,来头都很大,其署名大多是全国或中华什么学会、研究会、促进会等,有些还有国际性的头衔。乍一看真的煞有介事,使人觉得这是公家出面做的事,错不了。其三,利用有些人想从这些“有来头”组织沾点光的私心。因为这些信常常许诺,一旦接受他们的邀请,就有机会参加在人民大会堂或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颁奖颁证大会,可以与某些名人合影,还有的可以优惠参加他们组织的出国参观考察等。其四,有些单位的领导参与这种事,既能让自己有光彩,又可以用公费买书回来送人,何乐而不为。
这种“信骚扰”现象已存在多年,它不仅构成对他人正常生活的骚扰,还扰乱了出版秩序和图书市场,更助长了弄虚作假、追逐虚荣的歪风邪气,其危害性不可轻视。据知情人说,被一步步诱去买书或交纳各种名目的费用,少则几百元,多的几千元,若参加旅游考察,那就得花上万元。而买回来的什么名人词典、名人录、名人传、文集,有少数是通过买卖书号出版的,有些根本是自造的出版单位,明显属于非法出版物。对此,呼吁有关管理部门也能把这种做书敛财的“信骚扰”行为纳入查处整治的范围,给予曝光及严厉处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