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能五十载译事之花
李景端
(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30日)
杨武能名叫“武能”,可是他矮个,近视,文雅,看不出有半点“武相”。依我说,他本应叫“文能”,因为他一辈与“文”打交道,而且文才出众,文果累累,能写能译,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一肩三挑,这些难道还不应该叫“文能”!
认识杨武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他的年纪比我小不了几岁,但那伙儿他还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在我的印象里,仿佛还是把他当作小伙子看待。那时我负责的《译林》正计划翻译出版一批德国文学作品,听说杨武能德文、中文兼优,就主动找他,随后又邀请他来南京参加《译林》创刊五周年的研讨会,从此以后,他不仅成了《译林》长年合作的译者,更成了我时常联系的好朋友。几十年的相处,我对他的才华、人品、翻译水平了解得越多,就越发萌生崇敬与佩服之忱。前面说他是“文能”,绝非信口而出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实在感受。仅举几桩事实,就足以明证。
勤奋耕耘,著译等身。杨武能著译数量之多在国内是少见的。仅《杨武能译文集》十一卷就约有七百万字,未收进文集的还有二三百万字。算下来,他五十年中共翻译出版约一千万字,平均每年二十万字,仅此就非常人可及。二是广。他的译作,主要是德语经典长篇文学名著,但也广涉其他领域,如少儿读物,就是杨译的一个亮点。此外在诗歌、散文、访谈录、传记、诗意小说、志异小说等领域,都有他的佳译。三是精。在现今德语译作中,“杨武能译本”已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品牌,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译《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许多人誉为同一品种中最佳的译本,已累计发行五百多万册。还有杨译的《浮士德》、《魔山》、《格林童话》等许多译本,都是长销不衰。杨武能并非职业翻译家,他要教书,带研究生,还有不少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翻译实际上只能算副业。在这种环境中,他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更属难能可贵。
潜心研究,富有主见。杨武能的主业是搞外国文学研究,他长期研究歌德,写过《走近歌德》一书,是我国歌德研究专家。现在搞翻译,一种是出版社定好选题,让你译什么就译什么。还有一种是译者自己提出翻译选题,再向出版社推荐。杨武能就属于后一种。选择翻译哪位作家,他的哪部作品,这需要扎实的外国文学学术功底,他向译林推荐的一大批翻译选题,如《施笃姆诗意小说》、《霍夫曼志异小说》等,都是他认真研究众多德语作家之后选择出来的。他自己选编的《杨武能译文集》,从选目、划期、分类,到为每卷每类作品写导言,加注释,都透露出经过精心研究的学术气息。我在一篇评论此文集的书评中曾写过,通读这本译文集,大体可以体察出德语文学发展的脉络。此外,杨武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在《文学翻译断想》、《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初探》、《再论文学翻译和主体》等多篇文章中,都强调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要求重视翻译作品的文学美质、文学光泽,主张“宁要有瑕的美玉,不要‘完美’的蜡泥。”这些观点,对于丰富文学翻译理论和指导翻译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翻译打假,热心维权。近些年各式翻译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杨武能对此深恶痛绝。市场上曾经出现过所谓“成人格林童话”,即有出版社推出《令人颤栗的格林童》,书中编造猎奇乱伦故事,露骨渲染色情与暴力,却宣称这是少儿名著
《格林童话》最初的版本,此前热销的《格林童话》,只是它的笫五版等语。这种打着名著旗号推销假货的伎俩,很容易迷惑不明真相的人。对此,杨武能通过接受媒体采访及撰文澄清等方式,指出“成人格林童话”纯属不符史实的伪书,用笔捍卫了《格林童话》这部世界文化名著的纯洁。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关注图书市场上抄袭盗版的现象。2001年他偶然看到物价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三卷本《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就买了一套想看看里边都有哪些新译者和新译作。谁知一看竟发现该书没有译者署名,而且自己的三篇译作也被选在其中。他把这事告诉我,
希望我出面追究侵权责任。因鉴于翻译侵权现象愈演愈烈,为造一下打击侵权的舆论,我欣然接受了武能的委托,决定打一场为翻译家维权的官司。经我多方联系、取证、起诉并代交诉讼费,最后由我代理冰心、季羡林、杨武能、叶谓渠等十五位翻译家,诉物价出版社的翻译侵权案,终于判决原告胜诉,总共讨回赔偿金三十余万元。此案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这以后常有人向我咨询翻译如何维权,表明许多人维权意识增强了。这当中杨武能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