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摸得着的”编辑学
李景端
这个标题乍看有点“另类”,似有标新立异之嫌,不过别急,容我道来。
当编辑,当然要懂编辑学。我是半路出家,对编辑学的理论似懂非懂。因为有人请我去讲课,为给自己壮胆,只好找来几本编辑学的书看看。这类书,既讲我国古代的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举证释典等编辑手段,也讲当今编辑学新理论,诸如编辑主体与客体、编辑符号学、编辑心理学、编辑美学、编辑控制论,等等。内容很全面,读后很有收获,但是心里总觉有点茫然。所讲这些都很有道理,只是有点虚,仿佛看得见,却摸不着,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如何应用它,心中还是不怎么有数。当编辑最简单的目标,应该就是:挖到有价值资源,能出有影响好书,使出版社名利双收。有没有能很好实现这个目标、让人看得见又摸得着的编辑学呢?我想确实有。许多编辑前辈,丰富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敬业的精神,成功的业绩,具体实在,就发生我们身边,完全称得上是“摸得着的”编辑学。这些出自实践的编辑工作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编辑学的内容及范例,更是当前众多年轻编辑学习的珍贵教材。
多年来,编辑们介绍宣传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惟独极少宣传自己,以至他们的许多事迹,长期鲜为人知,这是知识资源十分可惜的埋没,非常需要努力去挖掘和开发。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优秀的编辑前辈已经作古,除早些年已谢世的周振甫、赵家壁、韦君宜、陈原、罗竹风等以外,随后去世的又有宋原放、范用、戴文葆、绿原、包文棣、曹辛之、高纪言、杨德炎、王幼于等多人。未能在他们生前采访和记录下他们的风范、经验和事迹,这已成了无法弥补的抱撼。如今还健在的编辑前辈,如丁景唐、巢峰、江曾培、沈昌文、董秀玉、薛德震、傅璇宗、邵益文、吴道弘、胡守文、张守仁、屠岸、孙绳武、周明鑑、高斯、蒋迪安等人,均为耄耋老者。随着时光流逝,这一代编辑精英,难免也会越来越少。现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思维清晰,还能说能写;有的只能说,很难写了;也有的恐怕连说都有点吃力了。有鉴于此,我才使用了“抢救”这个词。就是想吁请人们关注这个状况,务求以“抢救”的心态,抓住时间,落实措施,把尚健在的编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及时保留和传承下来。
具体的建议是:一,希望新闻出版总署拨出一笔资金,再向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募捐一笔钱,合起来设立一项“编辑接力棒基金”,专用于收集、整理、传播优秀编辑经验,充实和丰富中国编辑学之用。二,委托中国编辑学会,组织得力人员随带录音笔和摄像机,抓紧逐个采访成就显著的老编辑,尽量把他们的音频及视频资料采录保存下来。三,在采集、整理必要材料基础上,组织编写出版两套丛书:一套是“优秀出版家列传”,笫一辑暂定10本,每人写一本,主要选业绩突出全面的,写一个人,又可带出一个出版社的成功特色。例如写陈原,就可带出商务,写巢峰,就可带出辞海。另一套是“编辑精英巡礼”,是开放式丛书,新老编辑中事迹突出的都可选入,每人一篇,可长可短,多人合集。这套书可以与“韬奋出版奖”、“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的评优成果结合起来,并使它常态化,不断出下去。
这些想法很可能太天真,不合实际,可它确实是我内心一个很虔诚的愿望,但愿能博得更多有识之士的共鸣。
(载《编辑学刊》2011年11月第6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