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应该是出版流程的中心
李景端
(载上海《编辑学刊》2011年9月第5期)
有年轻编辑告诉我,近日他们社里正在争论,出版社工作究竟应以谁为中心。有的认为仍应“以编辑为中心”,但也有的认为,从现实运作方式来看,应“以营销为中心”。如何看待这个争论,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在实行计划经济年代,在出版社的编辑、印刷、发行、供应等各项工作中,曾经提过“以编辑为中心”,编辑的作用受到充分重视。那时发行主要交给新华书店,即使有些自办发行,大多只起到补充的作用。出版社里搞销售的,人员少,声音也弱,因此大家都能接受“以编辑为中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产品对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许多出版社实行“以销定产”。定选题,提印数,多由营销“一支笔”拍板,这一来,营销的作用凸显出来了,以至出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看法,这也属正常。本来出版社只要多出好书、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双效益就行,在实际工作中,争执谁是中心意义并不大。不过,由这个争论,反映出有些出版人,对编辑这项工作性质还缺乏完整认识,以至不了解编辑在出版流程中的功能及作用。对于这一点,倒是有必要予以澄清。
首先要了解编辑的职责是什么?有些人以为编辑不过是“剪刀加糨糊”、改稿编稿而已。加以长期以来,编辑埋头为他人做嫁衣,介绍过许多成功人士,惟独极少谈论和宣传自己,这也造成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不了解。其实编辑是出版流程中的笫一道工序,是图书的策划者和生产责任者。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承担的职责更加广泛,提倡做“复合型”编辑,不仅能编书,还应该“会做书”。所谓“会做”,就是更强调编辑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能熟悉和掌握可利用的出版资源;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和策划出对路选题:有广泛人脉关系,能团结和组织作者队伍;能处理编校过程中疑难问题,确保图书质量;善于配合营销并参与图书评论宣传。为什么版权页上要署“责任编辑”的姓名?加“责任”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就因为编辑是这本书笫一责任人,要承担这本书在争取实现社会和经济双效益过程中的最终责任。
其次要了解图书与编辑的关系。图书当然是作者的学术或创作作品,但也可以说是编辑的编辑作品。一本书学术优劣,质量好坏,品位高低,作者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也与编辑的眼光、水平、能力密切相关。试想,策划什么样的选题,向什么样的作者组稿,采用什么样的内容,使用什么样的封面与装帧,确定什么样的风格,组织什么样的宣传评论活动,如此等等,哪一样不与责任编辑的素质高低有关。编辑就是一项出版工程的设计师,再好的书稿,若不是编辑去发现,去组织,去投入,是难以成书的,而平庸的编辑,绝不可能造就出优质精品图书。编辑在出版流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再从编辑与出版社的关系来看。出版社创牌子靠什么?是上码洋和创利润吗?这自然是发展所需要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两条:一是多出好书,扩大影响;二是讲诚信,有好口碑,而这两条都离不开编辑的作用。编辑对出好书的重要性,前面已讲过,至于要想赢得好口碑,就必须着力在提升出版社软实力上多下功夫。编辑在与作者读者通联,与媒体打交道,处理经济法律事务,参与文化公益事业等方面,都代表着出版社的形象,其对全社软实力升降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已发生过不少“成也编辑,败也编辑”这样的事例,就说明编辑对于一个出版社的声誉和品牌,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以上强调编辑在出版流程的中心作用,绝不是轻视或抹煞其他岗位的作用,更不是说当编辑就高人一等。这里所说的编辑,是泛指编辑这种行为和岗位。现在出版社有些非编辑人员,也在参与某些编书做书的事务,这也属于编辑行为,只要他们有胜任编辑的能力,应该给予鼓励。既强调编辑的中心作用,又重视发挥全社人员多出好书的积极性,这应该就是出版社发展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