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志在十里”

(2009-07-14 14:17:30)
标签:

文化名人

季羡林

文化

                                      季羡林“志在十里”

                                          李景端

    季羡林走了。在他九十八度春秋中,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学术、创作,还是品德和待人接物,都有很丰富的精华,有待后人进一步去认识和传承。我认识季老二十多年了,特别是2001年作为季老的代理人,替他等15位翻译名家打赢一场维权官司之后,我与季老的交往日益频繁。他出新书,必签名赠我:他为我出的书写过序:在我的新书研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还应我的约稿,出版了他部分散文的中英文对照本。2007年国庆时,我引荐影星林青霞去拜访他,一度成为文坛的佳话。在读季老的书,以及与他交往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想说的话太多了。惊闻他仙游的噩耗,我回眸静思,觉得季老最可贵的品格,莫过于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清醒的自知之明。  

    季老在《季羡林说自己》一书中说:“古希腊哲人发出狮子吼:‘要认识你自己!’……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在生活实践中,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八十年代,高层曾有意请季老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他说我只会教书,不会做官,谢绝了。九十年代,又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说:“叫我教授,我脸不会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协主席。”到了新世纪,他又主动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认为都名不副实。可是当外文局请他出任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时,他却愉快接受了。他认为,我搞过翻译,懂翻译,关心翻译。当了名誉会长后,译协就必须向我汇报工作,我就有机会提意见,能为发展翻译事业做点实事。这种有取有舍的态度,正是基于自知之明的谨慎选择。

    在学术上,季老也处处显示出自知之明的低调。他说:“我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实际上我没有认真写过诗。至于散文,自己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2002年在答网友时,他又一次说:“他们把我说得太好了,只相信百分之六十就行了。我自己确实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最能表明季老心怀自知之明的一个有趣例证就是,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把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并解释说,我现在不能走路,活动全靠轮椅,不能瞎吹。

    无论别人对季老怎么恭维,而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平常人,这方面事例很多。例如北大新生报到,误把他当作校工;1997年起,季老与掏粪工魏林海结成忘年交,还为他的画展题词。有自知之明的人,必然也是十分知足的人。季老从不为个人的事向组织伸手,他生活俭朴,热心助人。李玉洁大姐曾讲起这样的小事。季老在家,每走到一个房间,必将前一个房间的电灯关掉,半夜水管滴水,他非要起床关好才睡。他的工资,有很大部分捐给了山东老家办学,还定期资助多位贫困学生上学。他早就将自己的藏书、藏画、书信、手稿捐给了北大,20005年又将15万美元稿费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季老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尽管有不少的私心杂念,但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自己。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这段话可谓对季老自知之明的极好写照。季老的优秀品德和崇高风范,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载2009年7月14日《扬子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