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订货展销会变了味儿
李景端
近日见到一位书店搞业务的朋友,问他模样何以如此疲惫,他答得了“展销疲劳综合症”。这个病可谓新鲜。他解释说,现在几乎每月都会收到不同类型的图书订货会或展销会的邀请。都是老关系,不去碍于面子,去了没收获又累人,老这样不生病才怪呢!
听此牢骚不禁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特意做了一些了解,发现此君果然言之不谬。深感时下出版界的展销订货会,确有滥的倾向,有一些甚至还变了味。
首先从数量来看。现在每年除了全国性的“书博会(原全国书市)”、“北京社科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三大书业盛会之外,还有科技、美术、文艺、古籍、少儿等按图书门类举办的专业订货会;有大学、城市、音像等按出版社类型举办的订货会;有部分省市合办的地区性订货会;有“北京十联”、“全国师大出版社”这类由部分出版社合办的订货会;有专供图书馆采购的“馆藏图书”订货会;还有兼办有图书展销的大小“文博会”
等等。这些来自条条块块不同渠道的图书订货展销会,都要邀请基层书店和相关出版社的人员参加。如此频繁的图书展销,业内人士多有不胜招架之感。
其次从功能来看。图书订货展销会,本来是为了看样订货、进行图书交易的。但随着出版社实行“主动发货,滞销退货”以后,书店并不急于要挑选品种、主动进货,那种先看样后订货的旧进货模式日益淡出了。特别是由于网络订货的普遍开展,键盘一敲的便捷,代替了现场订货的诸多烦琐,以致如今许多展销订货会的交易功能,已经大大削弱。许多订货展销会都成了出版社展示新书的秀场。
再次从效果来看。因为日常许多图书交易,已经通过网络联系,或者出版社主动发货实现了,那么再来参加所谓的展销订货会,除有展览新书效果外,很少有甚至没有销售实绩,实际上成为书业上下游沟通,社店公关的一次聚会。既然没有实质性的生意可做,但又不能不参加,于是与会期间,就互相宴请,赠送“纪念品”、再加参观旅游。这种状况,对书店来讲,来了没做成生意,这无异是一种负担;而对出版社来讲,发图书,布展台,交展台费,还要开销一笔差旅费、公关费,付出了人力财力却没有带回码洋,也是有苦难言。
由上可见,现在不少图书展销订货会,似乎有点变味了。若听任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助长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当前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梳理现有图书征订、发行形式的利和弊,精简不必要的订货会,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新技术,提高效率,讲究实效,不断完善科学的图书进销机制,以促进出版事业健康地发展。
(载2009年6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