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我们需要国家出版城吗”
《编辑学刊》2009年第一期刊载“我们需要国家出版城吗”一文,提出4点理由,认为建设国家出版城“现在恰逢其时”。对此结论,笔者存在质疑,也想表达4点不同看法,以供探讨。
笫一,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为,要求雅静,拒绝喧嚣。至于购书,更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他商品,多是有了明确消费需求,有目的地去商店选购。买书除教材类以外,大多是看到或听到某本书的相关信息,才勾起购买的欲望。所以有人说,买书,是人们逛书店逛出来的。既然是逛,就不宜集中一处逛。既要有环境宽敞的图书大厦,也要有分散的售书网点相配合,以方便读者就近逛,顺便逛,附带逛,去专业书店逛,乃至网上逛。图书个体消费这种特点,使它跟大众娱乐区别开来。前者不要求集中消费以示張扬,自然不必沿用建设“娱乐城”那种模式来规划出版城。
第二,出版行业编、印、发、供、宣,要面对不同行业的许多不同对象,是个与群众联系极为广泛与频繁的行业。这个特性,也决定了它不宜过分集中,以免造成与分散的作者、译者、读者、信息传播者之间紧密联系的障碍。该期文章说,“产业聚居的要求更加强烈”,我看不见得,不少出版社连与集团集中聚居都不大乐意,更何况要到城郊出版城去聚居!
第三,有些产业,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就近互补,聚居可以出效果,而出版行业的上下游,其相对独立性较大。出版社的作者队伍,跟印刷厂的客户,几乎毫无关联。找出版社的人,也未必需要就近上书店和印刷厂去。据了解,现在已建的图书城,多是“只赚吆喝不赚钱”,外观漂亮,人气却不旺,好些地方还是亏本经营。其实文化单位不在大小,而重在文化氛围。提起哈佛大学,就会联想到波士顿康桥校区的书香氛围。而我们不少地方的大学城,下午班车开走后,只剩下了冷清的学生宿舍。那种失去了大学氛围的“大学城”,是否也能给人一些启示呢?
第四,现在为扩大内需,国家是要加大投资,但应该是有效益的投资。建没国家出版城,当前必须考虑:地处非繁华地段的国家出版城,能保证吸引到足够的商家企业入驻吗?像有个省建出版城,就规划用地五千亩,若建国家出版城,用地势必更多,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大城市,这种建设项目是急需的吗?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更要注重节约和环保,中央刚明令停建楼堂馆所,此时出版行业弃旧址,再集中去出版城重建新址,这符合节约精神吗?韩国地方小,也许几个钟头就能到达国家出版城,而我们若建设国家出版城,不论在北京或上海,其他地方的人,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来一趟?
需要考虑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总之,建没国家出版城,愿望是好的,但还需进一步论证,目前恐怕未必“恰逢其时”,更不是当务之急。
(载上海《编辑学刊》2009年5月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