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艺评论文化 |
用心灵感受颜色
李景端
自从去年10月我陪同林青霞和金圣华去看望季羡林先生以后,我就一再鼓励林青霞多写文章。她先写了一篇《完美的手》,近日又寄来《有生命的颜色》,(均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读后使我不仅丰富了对颜色的想像,更对这篇不长散文的文采,赞赏之余不禁想点评几句。
颜色是客观的存在,人们辨认颜色自然是用眼睛,但是,要想悟出生活中颜色带给人们的感受,那可就要靠心灵了。这一点正是林青霞这篇散文要告诉读者的。 她借用金圣华的穿着、共同买书、以及金的译诗,向人们传达:颜色,不只能看;而且还能听——“她一身紫色纱裙,由石阶上走下。我迎着她的手,那衣裙在风中摆动,真是宛如音乐,好美。”;还能读——“圣华喜欢美丽的颜色,她能读出加拿大著名诗人布迈恪的内心世界”;还会尖叫——“红会尖叫,红有利爪,红还会窥视”;还能反映人的不同情感——“小时候很喜欢鲜黄色,……后来发觉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穿灰色,有时会穿黑色,因为黑色最安全,最不容易出错”;“用黑来形容池水的深沉和静谧,用绿苇形容纠缠的感情”;“经常买红色的衣服但很少穿。最近钟情于象牙色,也喜欢粉紫和暗粉红,也许是反映出我目前的心境吧”。透过译诗她还发现:“颜色不只是形容词,它也可以是动词和名词,不只代表静止的色素,它也有动感,甚至充满着生命力。”总之,在林青霞笔下,静止的颜色被活化了,这种有生命的颜色,正是我们的生命和世界中华美色彩的写照。
林青霞这篇散文的写法也颇有特色。她选用颜色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颂扬生命和世界的丰富多彩,通篇没有空洞的迂论,也不见卖弄华丽的词藻,只是借与金圣华的交往,通过议论服饰色彩和品读译诗感受等细节,写出颜色的动感,颜色的魅力,颜色的生命,令人备感亲切和鼓舞。特别是她选择了金圣华作为这篇文章的“模特儿”,既夸了金圣华,又从中展示了自己的颜色观和审美情趣,娓娓道来,最后落实到“这个世界真美妙”的结尾,读来颇有感染力。林青霞能如此投影从文,我看大有潜力,大有希望。
(载2008年6月20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