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义工队长”白先勇
李景端
昆曲“义工队长”,这是白先勇先生现在给自己冠上的头衔。人们都熟知,白先勇是白崇禧之子,原籍桂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是台湾著名作家,现定居美国。这些经历,与昆曲本来都沾不上边,可就是奇了怪了,他偏偏对昆曲情有独钟,不仅为昆曲艺术倾倒,更为昆曲的振兴不遗余力。正是凭藉白先勇热爱昆曲的巨大激情,才使得“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感动观众,焕发青春,光彩四溢。
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华民族瑰宝。但是很可惜,在以往长久的岁月中,它一直身处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以至一度冷落到几乎淡出舞台的窘境。痴迷昆曲的白先勇慧眼独具,他想到,西方人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国宝,几百年不衰,为什么这么优美的昆曲,竟没有人欣赏。于是他决心,要把弘扬昆曲当作自己退休以后的主要工作。他有个很好的见解,认为振兴昆曲,既要培养演员,又要培养观众。为了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主张古典为体,现代为用,实现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的完美接轨。他坚持昆曲的原汁原味不能动,但技巧、范式、服装、舞美、伴奏等必须适应现代的要求。从修改剧本、遴选演员,调动舞美、乃至剧装设计等,每一招每一步都倾注了他无限的心血。更棘手的是,他还必须四出募捐筹款。三年多来,为振兴昆曲,他募集的筹款已超过千万元,来往苏州十余次,仅国际长话费就花了他好几万元。在白先勇的带动下,支援昆曲《牡丹亭》的“义工队”越来越壮大。经过精心灌溉的古树,逢春又开花,昆曲又走红了,而且红得令人耀眼。
自2004年4月在台北首场演出以来,三年间已在海内外演出108场,场场爆满。最难得的是,18万名观众中,75%是年轻人,65%是大学生。在北大、复旦、南大等许多高校演出时,都是座无虚席。不久前在四川大学演出,剧场座位远不能满足同学的要求,只好改在体育馆里演,七千名观众未见有人中途退场,散场时同学争睹男女主角,后经七名保安开道护送才得以上车,其热烈程度,比追逐名歌星有过之无不及。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的演出,同样盛况空前。在伯克莱大学演出时,六千张票早就卖光,为满足观众需要,又前往圣芭芭拉市加演。四场演出,谢幕掌声长达十几分钟。为表示对这次演出的欢迎,美国国会向剧团颁发了“特别认定证书”,洛杉矶市也颁发了“特别嘉奖证书”,圣芭芭拉市长还宣布2006年10月3日至8日为“牡丹亭周”。难怪当地媒体评论说,这是1930年梅兰芳访美以来出现的又一次中国戏剧热。
为了把弘扬昆曲的这项文化公益活动坚持下去,目前,在台湾趋势科技文化长陈怡蓁女士的推动下,在香港成立了“牡丹亭文化基金会”,负责为扶持昆曲筹募资金。去年在美西的演出,就是由香港刘尚俭先生和余志明先生赞助了100万美元。一向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何鸿毅基金会,已经承诺笫一期三年中,每年要资助该剧团在中国8至10所高校演出,以唤起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趣的是,80岁高龄的旅美艺术家卢燕女士,在北京观看了《牡丹亭》之后说,我这个老义工没啥能力,但我要去买两张彩票,希望中奖后捐给白先勇。值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人们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成功公演中看到了振兴民族文化的希望,而白先勇先生甘为弘扬昆曲当义工的这股激情,更是值得人们赞场和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