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出版者共商“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主办的“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近日在佛山召开。来自内地及香港的百位教授、翻译家及出版人,就“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进行了对话与研讨。与会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当今世界文化不仅呈现多元的趋势,而且作为人类共同资源的整体性也更加突出。这一变革,要求人们必须以跨文化的视野来观察社会,评价价值,审视文化,从而求得新的科学的学术认知。对翻译而言,就是要求从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就是要求超越地缘、集团、身份、功利等狭隘的观念,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通和互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就是要求扩大开放,反对隔绝,鼓励对话,消除障碍,从而激发各自的创造性,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在这样的认知之下,翻译不仅是一门学术,更是一种责任,即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与对话的责任。翻译也不仅是精神产品,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
翻译依赖出版得以传播,出版依靠翻译获得外国出版资源,在跨文化时代,翻译与出版的这种文化血缘关系,又融进了新的内涵。通过翻译与出版的沟通和对话,译者与出版者不是单纯功利的商业关系,而是文化传播这个链条中互相连结的两个链,是覆盖信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发展的合作者。双方的这种对话与合作,不是你进我出的排斥,而是互相吸收与融合,实现翻译与出版的互信双赢。
会议针对当前译坛存在的忽视译德、翻译选材太滥、劣质翻译频频出现,抄袭剽窃等侵权现象屡见不鲜,盗版行为依然十分猖獗等现象,庄重地发表了《构建和谐翻译环境,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承诺从自己做起,要求业界同仁,坚持正确的翻译导向,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译者与出版者的自律与互相监督,共同向读者奉献翻译精品;同时呼吁社会理解和支持翻译工作,为提高翻译教学、科研和出版的质量和水平,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加强领导,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繁荣。
百名译者、硏究者与出版者
共同构建和谐翻译环境,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
2006年11月26日,在广东佛山出席“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的百名译者、翻译研究者与出版者,基于提高翻译质量的共同责任,谨发出如下倡议和呼吁:
(一)译者与出版者,共同承担着保证翻译质量的重任,既要相互支持,也要彼此监督。要树立对原作者及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正确的翻译导向,遵守法规和职业道德,增强质量第一观念,提高翻译服务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翻译出版环境,努力向读者奉献翻译精品。
(二)译者只接受自己熟悉并有把握胜任的翻译任务;务必勤查资料和工具书,切忌想当然跳译胡译;反对借“编译”、“译写”掩饰译文的失实;提倡翻译实名制,译作要公示译者的外文学历及翻译经历;谴责利用假名进行抄袭剽窃;慎重对待重译,共同抵制译本低水平的重复;摒弃无视合同规定、一稿多投的现象。
(三)出版者必须配备具有翻译出版资质的合格编辑,坚持“三审制”;对社外编辑编的书稿,必须专职编辑进行质量再把关;坚决拒绝劣质及侵权的翻译书稿;诚信为本,抵制不正之风,反对唯利是图;不哄抬稿费和版税,不无理拖欠稿酬,不隐瞒版次印数,不克扣版税及印数稿酬;翻译选题尽量不搞“协作出版”,坚决杜绝变相“卖书号”。
(四)改革并加强翻译教育, 重视翻译研究,鼓励认真负责的翻译批评,提升翻译批评水平,大力推进翻译学学科建设,尽快实施翻译资质的准入机制。
(五)共同吁请社会重视翻译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及富民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作用。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承认重要译作同属于科研成果;创造条件培养造就职业翻译家;加大对劣质翻译及抄袭侵权的惩罚力度,出台更有力措施打击盗版。再次吁请主管领导部门,尽快设立“国家翻译奖”,并早日确定统筹管理翻译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
(供稿人:李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