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开幕词
李景端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主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协办的“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今天在广东佛山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主办方,向来自全国以及海外各高校、科研、出版和新闻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研讨会的会务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翻译与出版密不可分。翻译依赖出版得以传播,出版依靠翻译获得外国出版资源,在跨文化时代,翻译与出版的这种文化血缘关系,又融进了新的内涵。通过翻译与出版的沟通和对话,译者与出版者不是单纯功利的商业关系,而是文化传播这个链条中互相连结的两个链,是覆盖信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发展的合作者。双方的这种对话与合作,不是你进我出的排斥,而是互相吸收与融合,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要实现翻译与出版的互信双赢。反观当今的现实状况,应该说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现在翻译出版界存在一个怪圈。去年我国引进境外图书版权9382种,除去外文本书和港台中文书,需要翻译的起码八千种以上,这么大的翻译量,难怪有人得意地说我们已是翻译大国了。另一方面,近几年报刊不断报道,劣质翻译频频出现,翻译抄袭、剽窃等侵权现象屡见不鲜,盗版行为依然十分猖獗。翻译市场这种无序状况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翻译图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明显下降,翻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许多翻译书卖不掉,没钱赚,甚至还要亏本,于是不少出版社纷纷转向,少出乃至不出文学翻译书。对学术界的影响,那就是:译者、研究者要想出书更困难了。当前从翻译数量看,好像很“繁荣”,但从翻译市场看,却又显得不景气。前年季羡林先生在与我关于翻译问题的一次笔谈中,就明确指出不要去追求什么“翻译大国”,认为没价值东西翻译得再多,那不叫翻译繁荣。由此可见,实现翻译繁荣,必须确立正确的翻译导向,首先解决好翻译什么,拒绝什么,在选准翻译对象的基础上再追求文字的最佳转换。译什么,怎么译,这既涉及译者,也涉及出版者,因此有必要组织译者和出版者进行沟通与对话,提高认识,增强互信,共同构建和谐翻译环境,推动翻译的教学、科研和出版实现真正的繁荣。特别是2007年将要在上海召开世界翻译联盟大会,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无疑是个巨大的促进。希望业界同仁振奋精神,恪守译德,扎实工作,以优异的翻译出版成果,向全世界的翻译同行,展现中国翻译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两个翻译社团主办这次研讨会的一些考虑。短短的两天讨论,也许未必会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把意见和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并引起关注了,应该说就起到作用了。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
对会议组织工作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代表及时反映,我们一定尽力改进。最后,再次感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会议提供的良好服务。
文章引用自:http://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