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出版界的“堂吉诃德精神”

(2006-07-14 16:07:51)
 

也谈出版界的“唐吉珂德精神”

        

 

 

近读《文汇读书周报》69日刊载《出版界需要唐吉珂德精神》一文 ,文章主张要有超前的眼光,不畏风险,敢于出版“填充空档”的图书,对此十分赞同。但文章列举了一些作者自称的不合时宜的出版现象,认为这正是出版界需要的“唐吉珂德精神”。“唐吉珂德精神”的内涵究竟该如何界定?今天的出版界,真要照搬四百年前的“唐吉珂德精神”吗?对此,似值得商榷。

所谓堂吉诃德精神,自然包括堂吉诃德的思想和行为。堂吉诃德思想中确有不少可贵之处,如反抗贵族,信念坚定,执著战斗,失败不气馁等等;但他的行为,却常常是主观、盲目和冲动的。在塞万提斯笔下,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敌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乱砍乱杀,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成为笑料受到人们无奈的同情。面对当时西班牙强大的贵族统治势力,人们当然不能对堂吉诃德有所苛求,但在今天的出版界,恐怕就不宜再提倡这种盲目冲动的所谓“骑士精神”。这篇文章列举了九十年代几家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大批全集、套书为例,来证明今天“出版界需要唐吉珂德精神”,对此更不敢苟同。

首先,文章对某些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那批“大书”,自称是:“不大符合国情”,“无收无管地个性发挥”,“多么不合时宜”,“超越现实,不计成本地投资重点图书建设”。如果这些讲的都是真话,试问,今天的出版界,真需要这种不符国情、不合时宜、不计成本的什么精神吗?

其次,文章提到的那些出版“骑士”,当年对繁荣出版付出的努力也许值得称赞,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面。他们是依仗教材出版的垄断及专业分工的保护,获得了其他出版社无法获得的“级差地租”,并以这种资金优势,争出大部头系列书。其中有些书确实精美非凡,得了大奖,对文化积累有贡献,但是有不少选题,缺乏充分的读者调研和市场论证,有些恐怕还属于为扬名和得奖而“做”大书,结果是:一边得奖,一边大量压库;大投入不但没有带来大产出,还挤占了出版社的大量物力和人力。有人议论,如果赔的是社长自己的钱,那些“骑士”们会这么大手大脚吗?这种拿国家钱,用来“无收无管地个性发挥”,是否多少有点慷国家之慨的嫌疑?听说,文章中提到的一家出版社,就因为当年大量圈地拉稿,争出大书,终因缺乏销路,导致今日库存积压,资金告急,有些已组稿的大选题,市场前景暗淡,稿费久拖未付,出版赔大本,转让没人要,这批“烫手山芋”,给如今全社的经营造成极大压力。这就是市场对只热衷“个性发挥”而不考虑现实出版规律的一种惩罚。鼓励当今的出版人,不是面向市场,而是利用某些“政策间歇”,再去“个性发挥”做大书压库,这种割裂两个效益的“精神”,真值得提倡吗?

再说,文章把几家教育出版社做大书,视同早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其实这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商务这套书突出的特色是:丛书策划人都是各学科的行家,又有熟悉专业和外文的编辑;选题都是各学科受人们关注的内容,而且多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绝无重复拼凑的“炒冷饭”;选题对路,装帧简约,不见追求豪华气派;适销长销,重印率高,因此多数都实现双效益。所有这些,才是出版界需要坚持与发扬的。试问,教育出版社那些“骑士”的“唐吉珂德精神”,能与此相同吗?

一提到堂吉诃德,人们就会联想到他执矛不断刺向风车的景象。鲁迅就说过:“堂吉诃德糊涂的思想引出糊涂的打法,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当前我国出版界正面临改变体制、转换机制的转型期,我们应该提倡转变观念,面向市场,优化选题,节约成本,为读者的需要出书,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增强出版社的实力,保证出版业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倘若为怀念“个性发挥”而倡导“唐吉珂德精神”,让出版人还像堂吉诃德那样,“糊涂的思想引出糊涂的打法”,再出现不合时宜、不计成本地出大书,导致大压库、大亏损,这恐怕有背出版改革与时俱进的潮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