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运河的半场球

(2009-08-14 15:41:17)
标签:

杂谈

  为了“避暑”而又不耽误打球,昨天早上五点起床,七点钟我已经站在了大运河10号洞的发球台上。

  谁知暑热也很“勤快”,就像要和我们对着干,让你惹不起,也躲不起,执著地追赶上我们,发出热辣的“淫威”。天气既热且湿,一边走,我们一边汗不停地流,身上的每个汗毛孔像都在往外“滋水”。在果岭推杆时,眼看着汗水从帽檐的边缘滴落下来,一滴一滴的“砸”在推杆旁,我们调侃自己,这天儿还出来打球,咱俩不是缺心眼吧?

  但昨天“缺心眼”的人还真不少。我们后九打完,转场的时候,1号洞的发球台就开堵了,我们前面有三组,后面还有人陆续的过来。

  看得出来,有些人是新手,球技不高,还不太遵守场的规矩。我是见怪不怪了,可我们后面一组的老外不干了,在一位球手自说自话“摩”的时候,年轻的西方人模样的老外,噌地从梯台下面走了上来,示威似的站在发球球员的侧前方,我想这行为大概是他愤怒的先兆了。

  轮到我们开球了,老外那组的球童过来询问能不能和我们并组一起打,说实话,我们两个人一边打球,一边聊天,很是惬意。可是看看确实堵得厉害,也无法拒绝这合理的建议。

  我们俩刚在蓝梯开完球,他们俩却一径跑到白梯去开球了。这一组老外是两个人,年轻一点的30多,年长一点的大约有50开外了,但老外的面像我时常看不准,不少人,年纪轻轻的却是一幅老人相,就像山羊,打小儿就长着胡子。

  年轻老外的球开得远,打球的姿势也漂亮,就是免不了跑偏;年长一点的是位左手球员,开球不算十分远,但第二杆打得又远又准,时常八九不离的ON在果岭上。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选在白梯开球?也许是看今天球场人多,节约点时间?

  和俩老外在交往上没有什么困难,他们在接人待物方面还算讲究礼貌,一般是主动打招呼,主动过来握手;语言交流也没有太大的障碍,咱英语带学带不学的也十几年了,欧美、澳洲也去转过,什么“你是哪国人”,“打球多少年了”,“你这杆是哪买的?多少钱”,“好球”,“这杆你打得不错”,“上一洞你什么成绩”,“这洞我先开球”,简单的话还能说明白。

  年轻的是新西兰人,球龄5年,年长的笑着说他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已经十年了,那“坏”样就像郭德刚说自己“你不知道吗,我都科学家好几年了”。

  为了保持同组的团结和和谐,从第2洞开始,我们俩也挪到白梯开球,这让他们很感动,一再的示好。

  俩老外虽然礼貌,客气,但也十分较真。刚开始的两个洞,由于等的时间长,再加上刚并组,和生人一起打球没适应,打得不够好,但到第3洞我已调整了过来,打了个帕,四人中这洞我的成绩最好。

  到达第四洞,前面一组的人还没走远,我们在梯台等待。我理所当然地站在最前面,准备首发。没想到这时年长的老外挤到我前面,抢先插上梯,摆上球,一副当仁不让要发球的派头。不过我也没客气,提醒他首发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他,老外弄清了情况,拿起球,拔了梯,不好意思,讪讪地退倒了一边。

  一般情况下,西方国家的老外的观念里是规矩大于人情。像刚刚发生的一幕,老外的潜台词就是球场上的规矩比天大,是对事不对人。可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国人身上时,状况就会比较严重,可能是发难的那位早就对你有意见了。

总的来说,我们几个素昧平生的人凑在一起打球还是很享受的,几个人互相鼓励,共同为某个人打出的好球喝彩;果岭上也是有礼有让,互商互谅。

  直到第九洞最后一杆推完,新西兰人摘下球帽和我们握手道别,那异国的“中国人”,一边握手一边用英文说“认识你们很高兴”,这只“多国部队”也就就地解散了。

  下半场我的成绩一般,49杆,由于天热,那俩老外的成绩我没问,但也好不到那儿去,有可能他们也不适应和陌生人打球,也可能有时越想表现一下子,结果表丢了,就只剩“现”了。

  想想我不多的和“鬼子”一起打球的经历,都还是很愉快的。四年前在英国圣安德鲁斯球场和两位美国人同场;今年还有一次,也是在大运河,那次和一位古巴人同组;还有那年在三亚,参加TCL职业——业余配对赛,和欧巡赛的一位英国球手同组;尽管这些球手的球技大不相同,但在场上他们都表现出良好的球场礼仪和体育道德,让人由衷敬重。

  今天高兴的获知,高尔夫已备选2016奥运,这无疑为我国的高尔夫发展提供了良机。有人说,中国人最适合高尔夫,从身体条件,智慧,耐心,细致各方面来说,这话没错;但如果要从诚信,礼仪的角度看呢,我们的差距可能有些过大。

  高尔夫既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我有时杞人忧天的想,我们会不会一边发展着高尔夫运动,做着各项高尔夫的建设,享受着高尔夫的种种乐趣,一边却要忍受着外人指责我们中国人没有(高尔夫)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