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说说当官
(2024-01-13 10:10:35)
标签:
文化 |
近年来反腐动静很大,其实当官本身并不必然变坏,否则也就不会有人毫不避讳想当官的心思了。笔者认为,当官不是坏事,那是一种为国家为民族效力尽责服务社会的方式。孔子周游列国也就是为此,不过未得赏识,只好回家教书育人。孟子也差不多,但这方面的教导更多也更明确具体,由此形成儒家入世观念的一种表现,汇聚着中华志士仁人无论身居何位仍不忘一心报国的满腔热血。
近年也有不少人在梳理提炼我国用人体制的特点,探索其改进方式,总体来看我们走的是一种举贤荐能、贤能者管事的路子。这种探索仍在进行中,我们相信后浪,旁观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非经济含义)时则独善其身,这也是孟夫子的教诲。
本文想说的主要是“穷”时也难免耳闻目睹的一些这方面的杂事。
比如当官后遗症,或曰官气残余。一看便知,这是当过官之后比如退休以后的事。
这个“官”字原来带的那种贬义其实不无来由,社会进步把附着在上面的那些脏东西给荡涤了一番,但是像所有的社会现象一样,不会一下子就洗干净,总会留些残余,残余多少,因人的素质而异——不要完全推诿于环境,环境对别人也是一样的。
日前一首打油中的一句“最烦相互称官衔”竟引发不少共鸣,说明以卸任官衔称呼他人其实是有风险的:被称者不一定喜欢(当然不排除有喜欢的),旁人或许会窃笑。
此外还有如放不下架子,办什么事只会指挥他人去做,不会自己动手跑腿,要去“求”一个以前职务低于自己的人简直就是天大的难堪,等等。
还有如到哪儿去没人前呼后拥就很不自在。不过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不敢去哪儿的顾忌之一也有可能是怕惊扰了别人,怕别人兴师动众——想法很善良,但是,会不会同样也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人家真的很把你当回事吗?从骨子里说,这还是自己没有落地啊。
高校行政化的弊端现在说得比较多,其中必然涉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人当官:到底该还是不该?我一向不反对学人当官。在目前的体制下,有行政职务的确能做很多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果该学人管不住自己,没学会孟夫子的骨气,反而沾一身官位诱发的坏毛病,那就还是别当了,老实教书做学问去吧,尽管这样的人教书做学问也未必做得好,也就为自己混碗饭吃罢了。
说到底,官位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虚浮起来也很惊人。在养老院里看见一位佝偻着坐在轮椅里的老太太,糊里糊涂的话都说不出来,只会摆手拍打,理个发费劲极了,护理人员告诉我,这位近九十了,原来是个办公室主任,动不动就训人,威胁说要让谁下岗。今昔对比,令人唏嘘。有养老机构很注意精神引导,把这一代老人尊称为“共和国的建设者”,这比什么官名都好听,有此,足矣。
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