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不系舟中
不系舟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12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

(2021-08-29 16:48:02)
标签:

红军长征

原始记录

刘统

读书

分类: 读之乐
    不紧不慢地把一本七百多页的书看完了。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喜欢看原始记录,越原初越好,有现场感,有作者一个大活人的气息。评判是后人的事。原始记录细节越多,越立体,越接近真实。哪怕是错字,也是作者文化水平的真实反映。能看到原始笔迹当然更好,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落笔那一刻的情绪,或许还能折射出当时的场景。那才是历史环境中的人。
    刘统、萨苏、樊建川这类作者对现场细节都很关注。还有些作者很像是也关注细节,但看得多了就发现,他们的关注里个人偏见带得太多了,干扰了对整体本质的准确把握,会把人带偏。
    眼前这本厚厚的书,看的过程中就很有几次写作冲动,想记录一下震撼和启迪。终于还是静下心来继续往前看。一段时间过去,该沉淀的也沉淀了。
    那样的艰难危险,前途未卜,只有一个原则性的大方向“北上抗日”,那一个个的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除去牺牲的以外,俘虏里没有参加红军而选择了回家的人不少,途中战士和民工里跑掉的也有,但是大部分人坚定不移“跟到走”(邓语),走到了最后。
    有几点肯定起了作用:1、家里太穷,回去也是饿死;2、途中很多情形近于绝境,不继续前行或者不打下去,就是死路一条;3、这些人就是不苟且,有理想有追求,抓住一点希望不放,要为和自己一样的人打出一个新世界;4、多青春年少,活力充沛,有激情,有热血,敢拼命。
    此外还注意到几点。
    一个是宣传鼓动工作。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要打的时候,宣传鼓动工作越多。这种工作,宣传队“小鬼”做,基层政工干部做,战士们之间也做。不是督战式的逼迫,而是相互鼓劲儿。令人震撼且感慨不已的是这支队伍的乐观。无论大小战斗都可以有作战单位之间呼朋唤友式的冲锋杀敌(主要是“打坍”)缴枪竞赛!行军中,休息时,说笑不断,歌声不断。且看世上哪曾有过这样一支军队!为什么呢?俘虏兵说,红军官兵平等啊。老百姓说,红军买卖公平啊。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谁欺负老百姓,红军就跟他不客气。所以老百姓箪食壶浆,热烈相迎。这支军队的成员,由此具有了以身负正义和道德为基础的高度自信,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
    再一个是群体的作用。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即可知道,在有些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比如在漆黑苦寒的草地上,在周围皆是追兵的山林里,孤身一人是很容易崩溃的。志同道合的群体或集体,既是安全的保障,也是精神力量的来源。只要不想当逃兵以玷污正义和道德赋予自己的正面人格,只要不想陷入危险,掉了队就一定要追上队伍,绝不能落单。千军万马的铁流形成的群体感可以让人抗衡一切,雪山和草地全都不在话下。引申开来,身处于有归属感的群体中所带来的荣誉感和为这个群体所排斥带来的耻辱感,都能以极大的力度撼动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他的生命质量甚至生与死的选择。这方面社会心理学有专门的研究,是耶非耶,轻言无益。当年如此,今日仍是如此,不同的只是群体的名称和性质。这是人天性中自身所带的社会性使然(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能孤身应对危难才更为难得。
    这本书的书评见过几篇,其中提到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一点是,红军中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打下遵义后和当地学生举行的体育比赛中,居然满场的外文词都是那些乐呵呵的红军口中冒出来的。另外,长征中有饥寒交迫的艰苦行军,却也有不少的酒肉之欢,口腹之娱,底线是买卖公平,绝不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就是缺粮缺到在少数民族地区割人家没熟透的麦子,那也是要把钱放下的。这些细节都很有意思。
    还有,这些记录中不时会出现一些熟悉的名字,想想这些人之前之后的传奇生涯,也很有趣。比如讲到强渡金沙江等等战斗,常提到陈赓。那是1935年上半年,短短两年以前,陈赓在上海被捕,后来从南京逃脱,此时这人却在枪林弹雨中指挥着红军先头部队,一门心思要过江,想想有点不可思议。
    这种“熟人”很多。设想一下罗荣桓、萧劲光、陆定一这些后来的名人们在草地上找吃的是什么情景。还有上万红军铁流一般行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路边的老百姓说已经不停地过了好几天了,还有大部队在山路上堵塞,甚至于半天都走不动,是什么情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些记录所用的语言。说实在的,那个时候能写出这些文字来的人,文化水平都不算低。行文中能看出二十世纪早期白话文的某些特点,文言残存的矜持与尚未稳定的新词语用法交织在一起。这种语言应属于当时的学生腔,那可是刚刚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洗礼的一代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看的时候很想做详细摘记,好好分析一下,此刻却是时过境迁,还是以后再说吧。还有些篇章的语文功夫相当老道,叙述清楚,不慌不忙,描述性的文字甚至十分优美。赶紧翻看前言,原来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作者有专门的介绍。
    写完这些,长舒了一口气。不写终究放不下,这么厚的一本书呢,多少人的心血在里面,如历史的星辰,闪闪发亮。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刘统整理注释,三联书店,2019年6月,北京,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惜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