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是口才绝佳的大学老师。
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教书的时候,讲课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盛况不亚于易中天在厦门大学上课的情景。他们也都写了很多东西。余秋雨的能写是人所共知的,易中天在今日火爆之前其实也早已出了不少书,比如“品……”这类书,前几年出的时候只是“品……”,现在出,就是“易中天品……”,作者成了品牌。但是,如果他们不是口才好,而是如圣人所教“讷于言”,那他们决不会有今天的超级流行。
靠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是很难出大名的。一来学术界本来圈子就不大,二来学术是百花齐放的事,各种意见发表有同等的地位,虽有高下真假之分,但如今学术界风气不正,学术评价体制有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阴影时时存在,内行人常为“专家”失去判断力、学术评价没有了是非而无奈,外行人有的为此庆幸(借此混沌谋稻粱,为社会福利减轻负担),有的从来就看不明白,也不甚关心。另外,余秋雨、易中天出的书里,有的是研究性的,有的是普及性的,还有的是文学性的,而靠笔杆子出名有多么困难,那千千万万沉溺于“码字”的人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真正让易中天们出名的主要还是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这种能力中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智慧和品位。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口才好本应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要讲课嘛。但是,上帝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才能与秉性,有的人适合讲课,有的人一肚子水平就是讲不出来,也有的人本来就意不在此,心中所想、口中所念、手中所能的是另一个境界里的事情,如陈景润。像这种情况,让他去教书就是把他放错了地方。但陈景润毕竟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以“普适性”的方法来看,大学老师里面确实有的适合科研,有的适合讲课,两者俱佳的是难得的人才。
这样,问题就稍稍清楚一点了。可以说,余秋雨、易中天是大学老师里面讲课类的佼佼者。当然,他们有科研成果,出了那么多书,我前面说了。但我前面也说了,靠书他们是不太容易出大名的(相比而言,余秋雨靠书的成分多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批评他们的人可能就是对演讲能力强、讲的又是普及性的东西这一点颇不以为然。也许还有点嗤之以鼻——不就是耍嘴皮子吗?不就是嚼别人的东西吗?了解三国,你可以自己去看书嘛!可怪的是,把这三点加起来,正好就是大学老师讲课嘛!
我国学界、教育界历来对普及看不上眼。科技专家不愿意写科普读物(不算成果),“大”学者、“大”文人对普通人做出的是居高临下的微笑、同情、宽容和寡言。骂人不带脏字儿是文人的看家本事,文人相轻是祖上传下来改不了的带专利性的毛病。还有就是孔夫子推崇君子不善言辞这一点十分害人,后患至今。
近几年大学办教育有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就是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究竟怎么摆合适。科研经常是硬杠杠、硬指标,教学却是“软”的,好像没法衡量。大学总体来说当然应该是科研和教学并重,没有科研,教学也就失去了高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后盾。但是,这两个“冤家”的一硬一软,让大学校长们不得不往下压科研任务,这就把教学逼得只能穷于应付考试,其他的都顾不上了。而易中天和余秋雨的走红,我倒觉得是另辟蹊径,为教学类老师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看到,书是可以这样教的。
说到底,为易中天这种超级老师发狂,总比为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流行发狂要好吧,引着大伙去看《三国》,总比陷入恶搞的三国游戏不能自拔要好吧。不是百花齐放吗,这枝花比好多五颜六色的塑料花真实多了。
上面说的是易中天、余秋雨的共同之处,顺便谈点别的看法。下面谈他们俩的不同之处。不是做全面研究,那太费劲。只说一点。
易中天在回应批评者的时候,第一条就说,如果有硬伤,一定改正。就是在这一点上,余秋雨赶不上易中天。余秋雨引起的风波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他作品中的硬伤有关。别人指出了,他拒不认错。这一来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余秋雨就此引火烧身。而易中天,别看有人批评,至今还真没有人说他有什么地方说错了,不符合史实。这就是他的底气。
像这些搞文史的,如果有人就史实提出质疑,无非是这么几种可能:一、经考证,质疑有误,这自然就算了;二、对所质疑的问题有不同看法,这可能是学术讨论,大家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那么讨论就是了,一时讨论不清楚,存疑也行;三、经考证,确实错了,那么,要么认错改正,这是聪明的做法;要么不认错,或王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或以不能令人信服的方式为自己作无谓的辩解,这是不聪明的做法。可惜的是,余秋雨采取的就是这种不聪明的做法。其实,认了错也就算了,人非圣贤,所知有限,别人也不会老记着,可要是拒不认帐,甚至还上纲上线,做出挨整的悲情样子,那就不太带劲了——前面也说了,这文人们哪个是吃素的?从人之常情来说,喜欢你,你有点错也没什么,自有人替你说话,不喜欢你,没错还能给你找出错来呢,何况是接连不断的硬碰硬的错!余秋雨写的很多东西我也很喜欢,一些人不爱听的“大文化散文”我觉得也没什么,挺好的,惟独他不认错这一点,我想他是太不明智了,生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文化”的地方,一个阿喀琉斯之踵,让自己好不容易上去了,又落回为一个没肚量的俗人,在耳顺之年耳根子不清静,又不是为大是大非而奋斗的结果,真是何苦。
高烧不退是病,大热之后一定会冷下来,所以林黛玉不喜聚。易中天现在超级热,但愿冷下来的时候他别太失落。不过还好,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得谢谢他。
200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