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威辟谷记-下篇

(2013-09-02 10:23:06)
标签:

辟谷

断食

修行

老威

健康

分类: 微信论道

老威辟谷记-下篇

(接上篇)我每天对体重的测量,都是解完手、洗完澡、赤身量净重。并且使用同一台称、在同一位置、同一时间称量,以避免误差。

 

这几天听到最多的问候就是:“真的不饿呀?”我老实交待:真的不饿(这9天与往常生活作息完全一致),不然就不叫辟谷了。昨天在街上遇到邻居老梁,他说:“很难想象,我身边走着的,是一个9天没吃饭的活人。”

 

是的,老威活着。减掉18斤的负重,神清气爽,一身轻松。

 

只要不闻到饭菜的味道,不听到炒菜下锅的声音,不看到别人咀嚼的动作,根本想不起“饿”这个概念。而一旦闻到了、看到了,大脑这个坏家伙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告诉我——这么多美味,多好呀!大家一起聚餐,多温馨啊!红尘俗世的享乐,多诱人啊!但只要一静下来,心就会觉察——生活的确美好,但这一切正如功名利禄、生老病死,皆为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

 

老威辟谷心得

 

辟谷第一天几乎没什么感觉。到了晚饭时间,肚里咕咕直响,却并不觉得饿——是肠在做调整。

 

实际上很多时候,人完全是被思维惯性所操控。到时候了,就得去吃,不论饿与不饿——就像到了养殖场,只要到了时间,即便不饿也得吃。

 

“到时候不吃,对身体很不好啊”——大人们不总是这样管教小孩子的么?我们不都是这样被管教出来的么?大家都如此,所以你也得如此。否则就是另类,就有问题。实际上,真有问题的,不晓得是谁呢。

 

如今的时代,对食物的关注,主要是馋,并不是饿。

 

人吃饭的同时,饭也在吃人——大部分人,其实是吃死的。

 

馋,是大脑的反映。不饿,是心的感受。大脑会骗人,经常骗,时时骗。心,从不骗人。

 

参破红尘,就随顺红尘、享受红尘,而不一定远离红尘——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

 

通常,辟谷第7天后开始排宿便。黑色、粘稠、腐臭,属于“油便”。这是平时附着在肠上最不易清理的垃圾。宿便像极了下水管道管壁上附着的陈年污物,颜色还要更深。辟谷的养生调理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辟谷期间每天喝大概六七瓶矿泉水的样子。水一定要喝够。

 

早晨,可面对初升的太阳,仰头连喝36口生发之气。这是道家的“武火服气法”,我叫它“吃太阳”。太阳什么味道?暖暖的,非常舒服。不,应该说是“愉悦”,光的愉悦。

 

当然,不吃也可以。老威这次9日的辟谷,就懒得吃了,加个意念,让太阳的能量,从身体的八万四千毛孔直接进来,直接就补上了。
 
佛家道家自古都有很多的辟谷修习者。其实辟谷仅仅只是个“术”,而经历辟谷的过程,却能使人悟出很多“理”。譬如辟谷者闻到厨房飘来的饭菜香味,对于“耳眼鼻舌身意”处处给人布下的假象和诱惑,就一下子能感悟得很透彻。
 
还拿吃东西打比方,吃到各种食物之后得到满足的,只不过是我的鼻子、我的舌头、我的嘴、我的胃、我的肉身……但,这些都是“我的”,并不是“我”啊!即便死亡到来,死去的也同样只是“我的”,仍然不是“我”啊!那么,“我”是谁呢?“我”的使命是什么呢?“我”要到哪里去呢?这些问题,唯有实修实证才能揭示真相。

 

辟谷与减肥——怎样保持体重不反弹
 
体重的减轻关键在于饮食。如果你为了减肥而辟谷,即便当时的效果立竿见影(好几天不吃东西,不减才怪),但开谷后,如果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等一切又回到老样子,那减掉的体重当然也就跟着回来了。
 
我特别强调“体察”二字。这是维持辟谷效果、身心得到实质提升的唯一办法。
 
辟谷是修行,对修行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体察。释迦牟尼佛“遍知一切”便是很高深的体察境界——对于身边的人、事、物,很久远的人、事、物,未来即将发生的人、事、物,都能够体察到渊源、变化和趋势。
 
对于修行者,有时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神通”——修行到一定程度,你可以体察到更多的生命体、更多的信息。我们不追求神通,那是修行的副产品,顺其自然即可。但我觉得要保持对周边事物最基本的“体察”,最起码的,先要体察自己。
 
辟谷给修习体察功夫提供了一个绝佳条件——你觉得“饿”,特别是到了饭点儿,闻到别家做饭的香味时。此时要静心体察这种“饿”的感觉,体察身体真正的需求——是真的饿?还是大脑传递过来的假象?大脑是个坏家伙,它经常会用那些固定的经验和程式来骗人。于是产生了饥寒困苦、饱暖香甜等等感受。

 

而一旦你学会了体察,就会发现这些感受有着很大的欺骗性,都是虚拟不实的。比如手指不小心被划破时的“疼”,你就可以这样体察——哦,这就是疼痛,是一种生物应激的本能,我知道了。这时你会发现,手指的疼痛会相应减轻。饿的感觉也是一样。
 
日本有个视频,闹市街头,一个头戴斗笠、一袭白衣的僧人,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默默行走。他就是在训练自己的体察功夫——体察脚底每一寸皮肤与大地接触的瞬间,体察僧袍带起的灰尘,体察茫茫人海中自己如如不动的心境……做到这些,只要“静心”二字。
 
我们辟谷也是这样,隔断了五谷杂粮,也就暂时隔断了世俗红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辟谷也只是一种形式。

 

真正要修的是心,这时你的心要安详,要平静。渴了就喝水,困了就睡觉,到了点就上下班,该干嘛干嘛。没必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修行,你与众不同。

 

这时的你,对一切都很随顺,很柔软,不强求自己,更不强迫别人。除了不吃饭,其它的一切都与往日一样,而实际上你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是辟谷以及一切修行手段的真谛。周围的一切都不为所动,谁也干扰不了你的内在,谁也左右不了那个真正的你,你才是真正的老大。
 
保持这种状态,就完成了一次圆满的修行。

 

开谷后,当食物再次端到你面前时,你就可以体察出哪些是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哪些是满含色素香精添加剂的化学食品。

 

心很平静、人很随顺、做事很从容,食物这一关能自己把握好,那么,你的体重怎么会反弹呢?你的皮肤怎么会不好呢?你怎么会不快乐、不长寿呢?

 

辟谷、修行与科学
 
不要说几天几十天,整月整年辟谷,甚至连续数年辟谷的也有。每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根器和喜好也不同,所以具体的方式、时限也就不一而足,这个没有可比性。修行本身就不是一件攀比和较劲的事。
 
不吃东西,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从何而来呢?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辟谷是很难的。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不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愚昧?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判定。而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显微镜、航天、对人体自身的认知,这些都让科学在不停迈进。如果把1666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作为近代科学的形成标志,那么至今不过三百多年,它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得出的各种科学结论也时常被反复推翻和修改。

 

而我们的道家修行,至少已历经五千年以上的实证考验。譬如辟谷,只不过是道家很普通的一个小“术”,流传至今,几千年来经受了一代代、无数人的反复验证,它很稳定,很成熟。
 
二十年前,老威在北京工业大学读化学专业,如果从化学的角度入手,那么“科学”对辟谷乃至修行,可以这样阐述——
 
譬如摆在我们面前有一顶漂亮的羊绒帽子。如果你拿一架电子显微镜去看它,那么组成帽子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分子。所有的有机物,基本如此。再往下细分,有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再微观,是电子和原子核;再继续,还有质子、离子、夸克……没有尽头。

 

人类早已知道,这顶帽子实质上是可以无限细分下去的——我们头上戴着的,只不过是帽子的表象,并不是帽子的实质。
 
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以及万事万物,实质上与那顶帽子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同样都来自质子、离子、夸克……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分子的不同排列组合——有的组合成帽子,有的成为一台电视,有的成为一只羊,有的成为一个人。
 
所以你看到的一切,包括你的肉身,同样都是表象,并不是实质——《心经》里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汽车、我的房子、我的职位、我的……身边的一切都是“我的”,并不是我。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那么,“我”是谁?
 
我的胳膊?我的腿?我的脑袋?这些还是“我的”,不是我。把这些“我的”组合在一起,难道就是“我”了么?“我”又不是一套组合家具!
 
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去何方?这几乎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大问题。真相在哪里?“实质”是什么?最终决定分子排列组合成帽子或人的那个“力”,是什么?是“上帝”么?上帝又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已远远不是牛顿能解决的了。爱因斯坦也只讲出:“我们有两种实在,一种是实物粒子,一种是场……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知的错觉。”
 
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回到古老的东方。
 
佛家和道家,对于世界的基本认知早已非常透彻,并且完全相通——“缘”和“因果”,组成了一切。“缘”决定了分子的排列组合,好和坏、对与错并不真的存在,世间唯一的定律是“因果”。
 
那么,“缘”又是什么?是爱因斯坦说的“场”么?佛家说“法尔如是”,道家讲“道法自然”,意思是一样的——那个法,那个道,原本就是这样的。
 
话讲到这里,基本上就“言语道断”了,就像猫咪虽能听懂你在叫它吃饭,但却听不懂你和它讲高等数学。

 

水什么味道?没法回答。但你自己喝一口,一下子就明白了。修行,必须靠自己实修实证。而辟谷,便是实修实证的好工具之一。

 

(全文完,回复三位数字“057”,可收阅《老威辟谷记-上篇》)

 

老威辟谷记-下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