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标签:
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祭祀烧纸文化 |
分类: 微信论道 |
月亮一天比一天圆,七月十五就要到了。虽说阴阳两隔,但人与鬼,其实始终是互相挂念着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便是沟通阴阳的一次盛大交汇。
道教的说法,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允许鬼魂们到阳间来接受奉祭。
阳间为了免受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来个“休假式宴请”,给各位供奉食品、焚烧冥纸、轮流发生慰问关系,以安抚鬼道众生。以往中元节,老北京的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一般都要举办“祈福吉祥道场”。据说在民国时期,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还要举办“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这又使老威想到了小日本儿——它是不是个东西先且不谈——人家拜鬼,有个靖国神社可以去。那,作为正义之师的我们呢?当年国军抗战老兵的威武故事和近况结局,已令人无语凝噎。如今,就连这昔日的公祭,怕也没几个人提了。
于佛教,七月十五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印度,雨季长达三个月。在此期间,出家僧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因为雨季虫蚁繁殖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安居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称为解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故事。大意是:释迦牟尼有个号称“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便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对目犍连说,你母亲生前罪业深重,非你一人之力可救,要在七月十五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众僧之力,才可使其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奏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会,即指这种可以解脱先亡人倒悬之苦的佛教活动。
在民间,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传说在这一天,地府鬼门大开,以便家人进行祭祀悼念。祭祖时,有的还要举行家宴。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爆竹、纸钱、香烛,寻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向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送回为止。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七月十五在民间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最大的鬼节。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人与鬼,总是情未了,总有未了情。
老威觉得,既然七月十五,人能搞个鬼节出来,那边就该有个相应的“人节”做呼应——阳间有什么,阴间就也有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嘛~~~
不过,能被邀去过“人节”的,得是社会精英才行——如今人比鬼多、名额有限,肯定先得紧着那些有关系有背景、有资源有实力的人先去——
差旅费高不说,最关键的,到了那边不仅可考察先进经验、感受异域风情、品味珍馐供养、宠幸白霞鬼妹,更能拿到阳间见不到的大额钞票,那1后面跟着的,可是数不清的0啊!
中元之际,祝各位威友凡圣如意、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