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民教授简介
| 分类: 团队简介 |
|
主要专著简介:
英语博士成长札记,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http://s11/mw690/001m8U5Hzy7gbZkII0Wea&690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博士到博导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回顾和反思,按照时间顺序将入学前、入学后、毕业后等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分成6个篇章进行叙述。本书以博士生招生与遴选、博士入学后的前中后期阶段,以及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发展为线索。作者回忆港大学习经历、博士生指导实践,并进行总结和反思,其中既包括宏观的理论模型,也注意引用真实的示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本书的呈现方式多元、鲜活、具体。本书内容涉及博士生教育、博士学习、外语教师发展、语言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学习者认知、语言教学等领域,书中不乏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也充斥着鲜活的趣闻轶事。读者从书中既能获得关于语言教育和研究的一手资料,也能分享关于博士生教学的有趣故事。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之探-来自郑新民研究团队的报告,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http://s6/mw690/001m8U5Hzy7gbZhmScB65&690 内容提要 本书是郑新民教授编著的一本文集。郑老师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围绕各自在学术实践过程中接受到的规范训练、严谨实践和总结反思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论文选题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论文撰写与修改、学术能力培养等。
信念与追求—走近上外,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http://s1/mw690/001m8U5Hzy7gbZ89Evm90&690 内容提要: 郑新民编*的《信念与追求--走近上外》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老中青三代外语教育者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个人的成长以及外语工作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和发展的过程。本书由29篇上外教职工的访谈录组成,分为6章:**章是对上外学术泰斗们的访谈;第2章是学校外语骨干教育者的故事;第3章是学校管理工作者谈如何让行政管理为教学服务;第4章介绍了站在学术前沿的研究工作者们;第5章是教育工作者们对自己恩师的回忆;第6章记载了上外青年教师对当下工作的反思和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本书内容涉及语言文化、语言教学法、语言学习策略、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生教育、教师专长发展、语言教材设计与编写、语言课堂教学等领域,具有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语言丰富、信息量大、通俗易懂等特点,为广大外语学习者、外语教育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文化学习和研究资料,呈现出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Changing Pedagogy: Analyzing ELT Teachers in China”
http://s5/mw690/001m8U5Hzy7gc0akYF6e4&690 内容提要
全球著名应用语言学专家David
Nunan教授为该书作序,称该书对教学法理论做到有甄别、有批判、有发展,在理论上厘清了什么是教学方法(methodology),什么是教师教法(pedagogy),尤其是对教师教法中的教师信念(理论)、教师教学设想、教师课堂实践这一理论框架进行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完善,是对外语教学文献的一个重要补充。该书出版之后,在海外引起较大反响,海外学术刊物,如《现代语言杂志》(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亚太交流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Pacific
Communication)等分别刊登书评,给予高度评价。据不完全统计,该书已被包括英国国家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数千所海外科研机构或院校图书馆所收藏。
Zheng,
Xinmin, Zheng, Xinmin (2005). Pedagogy and pragmatism: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eng, Xinmin, & Adamson, Bob (2003). The Pedagogy of a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of Englis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allenging the Stereotypes. RELC Journal, 34(3), 323-337. doi: 10.1177/003368820303400304 Zheng,X.M., & Ning,
Q. (2018). 郑新民、荆菁.(2018).“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下如何有效提升外语学位论文撰写质量——香港教育大学Bob Adamson教授访谈录. 外语电化教学(2),91-96. 阮晓蕾、郑新民. (2018).应用语言学SSCI期刊论文中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12-17. 郑新民、景飞龙.(2017).我国外语类学术期刊实证研究论文首尾呼应效果探析——体裁分析和元话语研究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4),42-52. 郑新民、徐斌. (2016). 网络志:质化研究资料收集新方法.外语电化教学(4),3-8. 项茂英、郑新民、邬易平. (2016).国外语言教师信念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对6种应用语言学期刊的统计分析(1990—2014).外语界(01),79-8+95. 王景丽、郑新民. (2015).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生导师认知新探.社会科学论坛(12),222-226. 郑新民、应洁琼. (2015).外语科研写作中混合方法的推论质量研究.外语电化教学(3),10-16. 寻阳、郑新民.(2015).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基础教育(02), 43-50. 孙钦美、郑新民.(2015)共同体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个性化学习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5):88-96. 郑新民、王玉山.(2014). 如何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科学地使用调查法——基于我国外语类CSSCI期刊文章(2008-2013年度)的分析.外语电化教学(04), 8-13. 郑新民、左秀媛. (2014). 外语教师研究:明确的研究问题及恰当的研究方法——基于我国2004-2013年关于外语教师研究的评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06), 7-12+19. 寻阳、郑新民. (2014). 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现代外语(01), 118-126+147. 鄭新民. (2013). 從教師認知維度看外語教育菁英人才培育之導向-以上海外國語大學楊小石教授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the 第五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中国广州. 郑新民. (2012). 从技术文化视角看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以整体教师认知和个体教师认知互动为例. 外语电化教学(05), 56-61. 郑新民. (2012). 《教师语言意识》介述. 当代外语研究(05), 71-72. 郑新民. (2012). 研究生外语教育: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Steve J.Kulich教授访谈录. 中国外语(03), 85-89. 王召妍、郑新民. (2012).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话轮序列的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03), 172-177+189. 郑新民、房娜. (2011). “微格教学”:引领新教师成长的好途径 著名语言教育专家Jack Richards访谈录. 外语电化教学(03), 77-80. 张雁玲、郑新民. (2011).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探究. 外语教学(04), 52-56. 郑新民. (2010). 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创意、减压、本土化——第六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综述. 外国语言文学(01), 66-70. 郑新民. (2010). 美国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新趋势及启示——华盛顿大学Suhanthie Motha教授访谈录.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3), 93-95. 郑新民、房娜. (2010). 《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查》介绍. 外语教学与研究(06), 478-479. 郑新民、李茨婷. (2010). 文化可教否? 应该教谁的文化?——访著名语言学家David Nunan教授. 外语电化教学, (02), 74-78. 朱磊、郑新民. (2010). 语用学应以宽广的认知、社会和文化视角来考察语言和语言使用——著名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教授访谈录. 外语电化教学(03), 76-79. 郑新民. (2009). 多元文化语境中“亚洲英语”的变化与发展——《亚洲英语:标准之外》述评. 外语研究, (01), 104-107. 郑新民. (2009). 谭恩美:为苦难而写作——《救救溺水鱼》评论摭拾.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 85-90. 郑新民. (2009). 语言是交流工具还是实体?——全球著名二语习得专家Rod Ellis教授访谈录. 外语电化教学, (06), 76-78. 郑新民. (2009). 中外应用语言学学位论文写作对比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03), 72-77. 邓秀娥、郑新民. (2008). 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04), 41-46. 郑新民. (2008). 变革中的英语教改:探究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之关系(英文).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01), 3-14+127. 郑新民. (2008). 用情境化思维探究外语课堂教学——全球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教授访谈录. 外语界(05), 64-69. 范晓慧、郑新民. (2007). 广告媒介的女性主义研究与广告翻译. 外国语言文学(03), 198-202. 郑新民. (2007). 第二语言口语测试新探——《第二语言口语测试》介述. 外语电化教学(03), 78-80. 郑新民. (2007). 新加坡英语教学改革窥探——Phyllis Chew教授访谈录. 外语界(04), 83-87. 郑新民. (2007). 亚洲未来的发展寄望于亚洲英语教学改革——第5届Asia TEFL年会回眸. 外语电化教学,(04), 80. 郑新民、张逸岗. (2007). “展翅奋飞:迎接亚洲英语教学的挑战”——Asia TEFL第4届年会述评. 外语与外语教学, (12), 60-62. 吴松江、郑新民. (2006). 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外语电化教学(05), 33-36. 郑新民. (2006). 大学英语教师认知问题:个案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02), 32-39. 郑新民. (2006). 独特的研究视野 厚实的理论平台——《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介述. 国外外语教学(01), 60-64. 郑新民. (2006). 多元化下的共识:亚洲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北京Asia TEFL第3届年会述评.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2), 72-79. 郑新民. (2006). 聆听大洋彼岸的声音:外语教学改革 教师研究为本——Donald Freeman教授访谈录. 外语界(03), 38-41. 郑新民. (2006).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91-95. 王晓群、郑新民. (2005). 大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所引发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中国外语(05), 48-53. 郑新民. (2005). 社会文化学与英语教学. 外国语言文学(01), 21-24+29. 郑新民. (2005). 新视野 新理念 新启示——《信息技术与语言教育改革》一书评述. 外语电化教学(04), 78-80+77. 郑新民. (2005).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新探索——《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内容与方法》介述.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4), 73-75. 郑新民、蒋群英.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 外语界(06), 16-22+81. 郑新民. (2004). 《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简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04), 263. 郑新民. (1996). 谈运用大型美语电视片《走遍美国》进行释放英语教学. 福建外语(02), 36-40+30. 郑新民.
(1994). 交际教学法的典范跨文化交际的佳作——浅谈大型电视美语教学片《走遍美国》的几个特色. 福建外语(Z1),
84-86.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