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大学教学理念与学术氛围:我在港大攻读博士学位的体会

(2006-07-20 12:13:17)
 香港大学教学理念与学术氛围:我在港大攻读博士学位的体会
 
                        郑新民
1. 引言
   刘润清先生在他新近发表的“一个英语老师的自述”[i]一文中使用白描叙事手法,从教师的角度谈了自己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富五车、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师者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先生自述的意义不但在于与我们分享了他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还在于先生通过解密自己的教师认知,揭示了在目前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教师认知研究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教师自述,先生难免更多地是谈他如何“教”,但先生的自述却勾起我――曾经作为一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年前在香港大学如何“学“的回忆。我想借先生的思路,从学生的角度,把自己在香港大学所接触到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以及亲身体验到导师如何治学等情况写出来,算是斗胆与先生共构一幅 “教”与“学”的立体图吧。
2. 入学
   申请到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我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主动联系,课题合作,申请访学,收集资料,撰写计划(research proposal),提出申请。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了解到当时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的Bob Adamson博士是位研究中国英语课程设置的专家。作为外国专家,Bob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北京参与了我国基础英语课程大纲的建设和教材编写(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和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人教社/英国朗文出版社合编),因而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语教学发展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记得我当时刚买了台“联想天蟹牌”电脑,也才刚刚学会使用电脑发送电子邮件。于是,我就试着给Bob发了个电子邮件,大意是想跟他合作一起调研人教社新编英语教材施教的状况,没想到Bob很快就给我写了回信,说他对这一研究感兴趣,并希望能够尽快收到我对该研究的初步设想和计划。说真的,当时我对于这一课题如何搞,心中压根就没有底,更谈不上能拿出什么完善的计划。但我想,无论如何也要逼着自己拿出一个计划。于是,我就写了一个题为《论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如何推广交际教学法的设想》的课题计划寄给Bob。Bob是这样给我回信的:
 
新民,你好!
来信收悉。从你的计划中,我感觉到你拟定的研究题目似乎过于大,过于泛,属于思辩型一类的研究。况且交际教学法是否符合教学实际,仍有争议。
   我建议你是否搞实证研究,通过教学访谈来收集教师意见,在访谈的基础上设定一份调查问卷,然后再通过调查问卷来寻找我们想要观察的教师,最后通过教学观察和深度访谈来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应用扎根理论从第一手资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此致
敬礼!
                             Bob
                             1998年12月9日
 
    现在回想起来,Bob的回信实际上是针对我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
    接着,我就开始寻找能够跟Bob有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地申请到了香港大学“田家炳中国访问学者基金”,如愿以偿地到港大进行为期15天的访学活动。这是一次富有实质意义的行程,对我后来能够到港大求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我有机会详细地了解到Bob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依照“田家炳中国访问学者基金”的惯例,每位到访学者都要给港大的师生作一场30分钟的学术报告会(presentation),通过对学术报告会演讲做准备,我有机会跟Bob在一起讨论,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让Bob对我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等有了更加直接的了解;最后,我们达成合作研究的意向,拟定了Bob到福州进行学术考察的具体时间表。
   Bob于1999年6月初到福建教育学院进行为期3天的学术考察,他那种忘我工作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研究生涯。记得Bob一到福州,就对我说他因动身匆忙,忘记了带饮水用的口杯,要我带他到附近一家小超市去买一只,然后就马不停蹄地一头扎进工作中:跟我一起对当地的英语教师进行小组聚焦访谈(group focus interview),个人访谈,设计调查问卷,给当地的英语教师开讲座,跟英语系,教育学系的师生进行座谈,跟我一同整理访谈记录,修改调查问卷等,三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到满到不能再满了。跟Bob在一起工作,我不但感到他是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研究,而且还在用实际行动教我如何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
   Bob回到香港之后,我写信征求他我是否可以在做此课题的同时,申请到港大攻读他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经过谈论,Bob认为我可以考虑将原定的课题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修改成攻读博士学位的读书计划(research proposal),然后再向港大提出正式申请。
  港大属于英国体系的研究型高等学府,学校特别重视申请者的读书计划。内地申请者可能会把读书计划误认为是撰写自传,从其家庭和童年开始叙述,其实港大要了解的并不是学生的家庭及童年,他们对学生的学历背景,人生经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更感兴趣。
   学习计划通常长达数十页,其中包括申请者对所研究学科较为深入的,较具批判性的文献综述,目的在于展现申请者对这一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再者,通过文献综述,申请者可以确定自己的研究空挡(research gap),即提出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然后再细述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或两者兼之?)来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其中包括研究的理论框架,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以及研究所具有的潜在的理论贡献和实际应用价值等。
   读书计划要经过无数次反反复复的修改,要是没有Bob对这一课题研究的高瞻远瞩和精辟独到的见解,要是没有Bob对研究方法的娴熟掌握,要是没有Bob不断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精心的指导,我真的难以想象我能够独自一人完成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读书计划。坦诚地说,我充分体验到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构建,共同进步的益处。
   港大每年研究生招收人数有限,竞争之烈,不言而喻。我的第一次入学申请失败了。作为我的潜质导师,Bob主动写信跟我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首先,他鼓励我不要气馁,接着,他明确地指出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即应该在方法论方面下苦功,尤其是要把范式问题(paradigm)讲透彻,同时还应该利用我手头上已收集到的资料,做一些先导性的分析,这样才能让评估委员会成员感受到研究的可行性。
    在Bob的建议下,我又反复地研读了一系列有关方法论研究的专著(参见Glesne & Peshkin, 1992;Rossman & Rollis, 2003; Cohen, et al., 2000; Maxwell ,1996;Yin,1994; Denzin,2001; Lang & Heiss, 1991; Geertz, 1973; Patton, 2002; Payne & Payne, 2004; Schwandt, 1997; Bogdan & Biklen, 1998; Stigler, 1998),对自己读书计划中的方法论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和加强。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我再度申请,终于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像我这样出自“寒门”,在国内既没有研究生学历,也没有在重要外语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能够拿到到港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没有Bob作为潜质导师的鼎力相助,精心指导和港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我是绝对没有希望的。(待续)

--------------------------------------------------------------------------------
[i] 刘润清.一个英语老师的自述[J].《外语界》,2006(2):72-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