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千年一叹印度 |
分类: 星汉灿烂--文化传统 |
一、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
1.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基本构成情况大概是: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让人感到拥挤的,首先是这六成闲站着的人,哪里出了点小事就往哪里涌,使人口的重量因运动而夯得更加密实;其次是摆摊的人,完全不讲秩序,就像一个书架倒地,猛一看增加了十倍的书。
2.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群,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
二、文化极其灵魂
---《忧心忡忡》
1.文化本来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迷魂阵。这次在路上凡是遇到特别触目惊心的废墟我总是想,毁灭之前这里是否出现过思考的面影、呼唤的声音?但大量的历史资料告诉我,没有,总是没有。
2.在一代雄主、百年伟业的庇荫下,文化常常成了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窥,有时直到兵临城下还在作精心的形象打扮。结果,总是野蛮的力量战胜腐酸,文化也就冤枉地跟着凋零,而跟着文化一起凋零的,总是历史上一段罕见的文明。因此,文化最容易琐碎又最不应该琐碎,最习惯讲究又最应该警惕讲究。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
三、一根铁柱给我们的启迪
---《铁铸的觉悟者》
1.在这个院子里,人群聚集得最多的,是一根铁柱。六米多高,半米直径,黑黑地不见太大的气势,却发出平静而悠远的金属之光。
2.在这个院子里,可看的古迹森罗万象,高接云天,它的形体最小、最瘦、最不起眼。但惟有它毫无锈斑地闪着亮光。没有它,整个遗迹现场显得太凄凉、太寥落;有了它,一切都被提挈起来了。。。。因此,它成了印度宗教文化遗墟上的画龙点睛之笔。
3.委屈的是它,被搬来搬去的是它,被一时趾高气扬的其他建筑俯视的是它,当四周的巨楼高塔全部色彩缤纷时惟一毫无涂饰的也是它。谁料天地无常,一切都变了,只有它似乎早早地悟透了一切,不争夺,不声辩,不趋赶,却也不自卑自贱,定定地站立着,不仅仅没有颓败之相,而且越来越光洁鉴人,毫无疑问,它还会站下去,而且没有年代。
说到底,它是一个觉悟者。
四、释迦牟尼的讲坛
---《洁净的起点》
1.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地方,有一个直径约二十五米、高约一米的圆形讲坛,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
2.这里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
3.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但这种冷寂,倒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作为一个影响广远的世界性宗教,此时此刻,佛教的信徒们不知道在多少国家的寺庙里隆重礼拜,而作为创始地,这里却没有一尊佛像、一座香炉、一个蒲团。这种洁净使我感动。
http://www.chinabath.cn/gallery/g2004060708472252.jpg
(恒河晨浴)
五、失去美丽的“恒河晨浴”
1.我们终于去了恒河边,看到了举世闻名的“恒河晨浴”。
2.然而,与人们想象中充满诗意的图景相比,眼前的一切令人难以置信:
河岸上肮脏破旧的房屋,河边拥挤着的大量麻风乞丐,蚂蚁般等死的人横七竖八地露宿河边,一堆堆破旧的行李。。。。。排泄物使整个河岸臭气熏天。。。
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没有一个人有笑容,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在交谈,大家全都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
台阶上刷牙的人,没有一个用牙刷,一半用手指,一半用树枝,刷完后把水咽下,再捧上几捧喝下,与我们刷牙时吐水方向正好相反。。。
烧尸坑紧贴着河面,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
火光烟雾约十米处,浮着半头死牛,腔体在外,野狗正在啃噬。再过去几步,一排男人正在刷牙咽水,一口又一口。。。
3.我们太脆弱了,看到这里,全都扒在船沿上站不起来。。。。。
4.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