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丁小同磊立同行皮桃子和小土豆两岁育儿书籍学习理念阅读 |
分类: 我的育儿心得 |
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作为80后的新一代父母,书和网络无疑是我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重要渠道。
网络的优势就在于速度快,内容丰富。有问题上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相关的解释绝对可以帮你解决掉遇到的难题。各种沟通聊天软件则很好的为父母,特别是妈妈们搭建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桥梁,解决问题非常之快。各种育儿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从网络学习育儿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知识不够具体和有条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基本上是一对一,很难系统的学习育儿和形成一定的育儿理念。(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育儿网站的经营成员总结了一些很经典的育儿帖子)。
那么,我们的选择就是育儿书籍了。我这里所说的育儿书籍主要内容就是的养育和教育两方面。
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的女儿才两岁多,我绝不敢声称自己是什么优秀家长,孩子还是一张未见图画的白纸,我绝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我所说的只是我养育孩子、学习育儿书籍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而已。
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太多了,多到让人无法选择。举个例子,关于男孩穷养、女孩富养这个话题,就不知道有多少个出版社出版了多少本书。
我选择育儿书籍的方法一般选择如下几种:
1、国外优秀、经典、传承百年的育儿方法:比如蒙特梭利、比如斯宾塞、比如杜曼。
2、网络上口碑好的育儿名著:比如孙瑞雪、比如小巫、比如汪培婷、比如李子勋。
3、朋友推荐的育儿书籍:比如《倾听孩子》、比如《游戏力》。
4、我自己在育儿中遇到的困惑而选择的书籍:比如《别因性格耽误了孩子一辈子》、比如《幸福的种子》。
5、国内知名专家的育儿著作:比如郑玉巧。
基本上就这是这样,我所举的例子只是我收藏的育儿书籍的一部分,当然,我并没有把我所拥有的育儿书籍都看过一遍了,这一点,我需要继续努力。
育儿书籍那么多,我们即便都看过一遍,又能记住多少呢?我们不是电脑,也不是黄药师的妻子,可以过目不忘。那么我们孜孜以求的阅读育儿书籍到底能学到一些什么呢?我自己的感觉是如下几个方面:
1、做父母的理念。
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作为母亲,我们的责任无人能替代。我们必须成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最依赖的人,对孩子成长付出最多的人,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能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给他幸福最多的人,能孩子老去后也会感谢的人,最爱他的人,最疼他的人……
几乎所有的育儿书籍都肯定了这一点。因此,育儿书籍能让我们感受到做母亲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这是当好妈妈的前提。没有理由逃避,没有理由把责任推给自己的长辈或者保姆。
2、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几乎所有成熟的育儿理念都要求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特有的语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成长中的一点一滴。
孩子真的很玄妙。有的孩子看起来乖巧,内心却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被抛弃感,很多从小不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都是这样。有的孩子看起来很淘气,却能在必要的时候表现的十分安静,其实这就是一种性格而已。这些都需要家长加以了解和尊重,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3、好的教养方法。
前两者说的都是理念上的东西,这一条说的就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方法了。很多育儿书籍都介绍了一些很好的教育方法,比如一些有趣的益智游戏一类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介绍了一个让孩子打针不哭的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打针时孩子没完没了的哭闹,既妨碍大夫工作容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又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莫大的阴影,家长还会很心疼。我把这个方法用在了两岁多的女儿身上,事实证明非常奏效。同同很配合的打完了针,有点想哭,但忍住了,很快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看到那些撒泼耍赖、拼命哭闹、不配合打针的孩子和他们无奈的家长,我真想立刻和他们推销这本育儿书。
这只是一个例子,育儿书籍中有很多育儿方法值得我们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是参照,不能照搬,再好的方法也要和孩子的实际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好的阅读
之所以要把阅读拿出来单说,是因为没有一本育儿书籍没有提到过阅读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成功的育儿个案中阅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没有遇到好的亲子阅读方面的书籍和好的网友,或许我的亲子阅读现在还没有开始,或者即便开始了,还仅仅停留在《青蛙过河》一类的劣质图画书的内容上。那样同同就不会读到《奥莉薇》、《大卫不可以》、《三个强盗》等等优秀的、优美的绘本作品,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李欧·李奥尼、安东尼·布朗,更不会知道什么信宜、启发、蒲蒲兰。
其实,我们看育儿书籍也好,看小说传记诗歌散文也好,更多的是形成一种理念。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洗脑,我原来不太同意,现在越来越同意了。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手边没有书的时候心就会莫名的恐慌。
读育儿书籍的目的,是让我们更有信心和意识去做好父母,培养出性格健全、人格高尚、善良美好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育儿方法、也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籍值得让我们迷信,让我们百分百的去照做,家长不同,孩子不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变成自己的孩子,养好自己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家长养育孩子的经历都是一本育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