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节里那点事儿(一)之年夜饭

标签:
年夜饭独生子团圆杂谈 |
分类: 心语杂谈 |
你回家吃年夜饭了吗?
【历史渊源】
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相传原来吃年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开着大门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间疾苦,于是派铁拐李在此时下凡查看。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饭,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关神仙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比别人都奸,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吃年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了,连年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这下,这户人家便发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谁知道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知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时至今日】
我和馨爸都是七零后,可在两家都是独生子。独生子的好处在于“不分你我”,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无一例外都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小到一根冰棍,大到一套房子;但独生子也有不够用的时候,比如家里的老人生病了,又要上班尽职,又要照看老人尽孝道,分身乏术,只能请护工。还有就是过春节,在哪家吃年夜饭,都应该应份,家庭团聚谁不想呀!
没成家时,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我们三口小家自己过(我奶奶家孩子多,住得又分散,再加上又没有那么多的老领儿,所以即便是老辈见在时,也是分头自己过)。可成了家后,婆婆家比较讲究,年夜饭必须得在男方过。头一年,我跟着公公、婆婆还有馨爸去了外地,整整冻了三天(住的地方没暖气);第三年,因为我本人有点特殊情况,想晚上在娘家住下,结合刚吃完年夜饭,就被馨爸接回了家,还落得了个公公不高兴;第五年,单位排我上年三十的禁放班(因为在街道工作,每年三十都得上班去社区看着,防止地区着火。以前娘家住得远,单位从事没排过我),我就和馨爸中午带着馨馨到娘家吃团圆饭,下午回家,早点吃年夜饭,也算两家都聚了;第六年,也就是今年,我把老爸老妈也叫了过来,两家人七口子坐在一起吃了一顿涮羊肉,热热乎乎,唧唧喳喳,然后我再奔赴单位。
今年的年夜饭形式,看起来有些怪怪的,毕竟是两个家庭,有着自己几十年饮食习惯,有爱吃甜口的,有爱吃辣口的,能吃到一块堆吗?但一来好在人口少,满打满算加起来不过七口,主意不算多,比起我奶奶那会以前七个孩子,七对亲家的局面,好操作也好控制多了;二来坚持客随主便,主征客意的原则,也是常理;三来不能是一顿饭嘛,单位里聚餐十个人一桌,都能客客气气地吃完,更何况有着法津和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亲家了。
所以我尝试的这种年夜饭新形式得到了单位一些有独生子的老同志的认同,他们中有的人的孩子嫁娶了外地郎(女),每逢春节都得小两口赶上春运的快行线,到对方的家里过年,剩下北京老两口就觉得有点孤单了。
其实在我看来,能不能一起吃年夜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都能对双方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牵挂、相互帮助,相互孝顺,面子上做得合体,心里上过得去,这就行了。对于能把对方的父母,无论是从心里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养的高难度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那得慢慢来了,是我短时间内可遇而不可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