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开播一周便亮出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现实话题:原生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赡养老人的现实与愿望之间的矛盾、啃老与“还债”的话题讨论……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姚晨饰演的苏明玉角色的个人成长线索,全剧由明玉的母亲突然去世为开端,明玉回老家奔丧,故事通过明玉的回忆来揭开她成长的伤疤。从开篇间接穿插式的回忆来看,明玉从小遭遇的不公待遇对她今后的成长埋下了不小的伏笔。很多观众拿这一角色和《欢乐颂》中的樊胜美进行对比,认为她是升级版的“樊胜美”,而值得反思的是,苏明玉一角虽然有着与樊胜美相似的家庭经历,但是后期两人的成长轨迹和生活态度却大不相同。
看苏明玉和樊胜美相似的家庭环境: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被嫌弃的总是存在的错误
明玉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母亲偏向大哥,二哥,大哥出国读书,母亲舍得花钱,二哥读的大学,母亲花钱买的,二哥工作,母亲花钱找人,而到了最小的明玉身上,母亲又是另一个态度,明玉想考清华,母亲却让她读免费的师范学校。在苏家,苏明玉从记事起就遭遇着不公平的待遇,两个哥哥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偏爱。
在母亲看来,女孩子不应该上那么好的学校,还要义务为哥哥们的学业和事业牺牲,在苏家明玉是最渺小的那个。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没人能体会到小妹的委屈。二哥甚至觉得,妹妹复习功课时给他洗衣服是理所当然。母亲死后,妹妹出钱买墓地也是理所当然。
反观樊胜美,她同样时刻面对着母亲对她的“压榨”,她将自己的工资要寄回家给她的哥哥,哥哥出事她得出面处理,母亲甚至逼着她借钱给哥哥买房和处理家事。
看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苏明玉的反抗和樊胜美的逆来顺受
《都挺好》中,苏明玉长期压抑的反抗情绪在得知母亲又卖了一间房给二哥凑钱买房的那刻,终于爆发了,她歇斯底里的向母亲控诉,却换来母亲的一句:“苏明玉,你是个女孩,怎么能跟你哥哥比,你以后还要嫁人”,从那一刻开始,她选择了与这个母亲不爱,父亲胆小不管事的家决裂,这是她的选择。
她的选择换来了她勤工俭学的自力更生,与原生家庭的决裂是情感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做了公司的高管。
而樊胜美一次一次地选择了逆来顺受,她没有对无能的哥哥摊牌,没有与吸血鬼式的家庭决裂,她抹不开的是亲情。
同样还有电影《狗十三》中的李玩,相似的境况,重男轻女的家庭,不公的待遇,李玩在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后,选择了懂事,选择了沉默,默默忍受的生活在这个家里。从爷爷奶奶的表现,还有父亲毫无原则的偏爱,一再给李玩看不见的伤害。电影中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走丢,到处寻找,很晚都不回家,最终导致全家出动去寻找爱因斯坦,却因为和爷爷产生别扭,推了爷爷一把,导致爷爷脚受伤,一再被父亲教训,都在说李玩不懂事。而李玩的弟弟,因为玩耍,将奶奶的头磕破,全家人不怪李玩的弟弟,反而责怪他手中棍子,看着一家人哄着弟弟,李玩心中有多难受?李玩要求弟弟道歉,却遭受全家的指责!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不被偏爱的却成为了“背锅侠”。
家庭促使苏明玉早早独立,成为独当一面的女强人,但也让她养成倔强生硬的性格,被家人误解为冷面冷心。但是不得不说,从命运上来看,苏明玉的生活态度和质量都远远在樊胜美和李玩之上。
对原生家庭的反抗式觉醒,是决定女性命运的根本
从2008年创建的“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到《欢乐颂》中被父母哥哥“吸血”的樊胜美,再到《狗十三》中的“中国式家长”,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来越多。高晓松曾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说,他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正是因为长达20年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不好的关系,导致他年轻时出现很多问题。
心理学家提到,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有时候未必能起到正向作用,溺爱和过度管控都会适得其反。很多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只顾自己,想干嘛就干嘛的人。很多人在长大之后的个人以及社会问题与其原生家庭密不可分。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与原生家庭进行自我划线。
这样的划线不是不管不问,是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勾画出一个空间,否则就会被家庭所拖累,就如《都挺好》的制片人侯鸿亮所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总要自己拿回来”。
不仅仅是原生家庭的反抗,更多的是女性个体对于自我命运的把握。我们来看《都挺好》中的其他女性角色,远在美国的老大媳妇看似相夫教子,但是她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本领,她用自己的眼光,看得清所有在面前的发展趋势和困境的解决之道,懂得如何用东方的含蓄和委婉来软化西方的森严与刚硬。在很大程度上,她甚至比丈夫苏明哲更适合那种追求利益的生活环境!二媳妇朱丽看似养尊处优的娇公主,但是也正是她,在苏家账本事件中,力挽狂澜,显示出独到的角色魅力,她的独立和认清现实,也让这个角色增色不少。
由此可见,决定女性命运的根本,是女性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奋斗,试想如果明玉蜗居在以前的家庭之下,她可能没有现在的事业,更没有现在的处事眼光。适当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寻求自我的发展空间,这是“重男轻女”家庭中生存的女性务必走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