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场面太广,线索太长

标签:
四十九日祭南京剧评 |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
惯以青春活泼派著称的湖南卫视在岁末奉献出一部整体格调浓重的剧目《四十九日祭》,这部以日军攻占南京前后四十九日内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为主线,向观众展现了史实纪录片般的历史画卷。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之际,这部剧没出现在江苏平台,播出大半收视率也没能突破0.8,“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的民族记忆唤回赢了心,但是太过繁杂的线索和冗长的记叙却输了观众。太过厚重的写实让观众难以快速入戏,《四十九日祭》像一杯倾注了苦痛的浓烈的白酒,但是刚入口时候无措、以及太过漫长才能品出味道到底是失了些观众。
《四十九日祭》以日为单位,用镜头记录着城破之难。从孟繁明和玉墨的爱情说起,呈现出孟家母女矛盾、玉墨藏玉楼万象、以及法比所在的教堂状态。出场的线索人物太多,以至于该剧在近20集里,都未将所有人物线索交织进该剧的主要场地——教堂。《四十九日祭》是越往纵深延伸越精彩,而恰恰是在开头,诸多伏笔失去了大量观众:人们看到的是不再惊艳的秦淮河头牌玉墨、永远倔强和执迷不悟的书娟、满口荒诞吊儿郎当的伪神父法比、犹如泼妇骂街般聒噪的红绫,还有杂乱的安全区镜头乱入、令人出戏的英文配音……用8集的篇幅绵延着讲述上船未果,在第10集才有藏玉楼群体与学生的教堂交织,到第15集才有剧中唯一一位也是重要角色军官戴涛的教堂现身,近20集才终于将教堂学生、藏玉楼群体、孟繁明、戴涛收入教堂框架。相对于先入为主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明烈的矛盾冲突,观众在体验剧版残酷屠杀镜头的同时,观剧耐心也被总是无法发动起的大福、玉墨情感的遮掩、找水找粮的细节消耗殆尽。
剧版《四十九日祭》比不上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感迸发和矛盾冲突,甚至每个角色都不那么讨喜:书娟的叛逆、小愚的毒舌、红绫的世俗、浦生的怯懦……感情平淡如水,但是又处处开花:玉墨在开篇与孟繁明的爱情三集后便不了了之,之后萦绕在玉墨和戴涛、法比之间的微妙感情时隐时现;红绫和乔治随着剧情的深入有了交集;连浦生和豆蔻也萌发了感情。乱世中的微妙感情点缀得无来由,也更为剧情添加了冗长的笔墨。而主角书娟几乎承担着“外拍”的工作,始终冷眼旁观着一切:街头日军屠杀的场景,教堂内外形形色色人等,甚至是父亲和玉墨的感情、玉墨与戴涛的送别、红绫对乔治的调情、法比的坏习惯和私房钱,大大小小的镜头充斥在她的相机中间,也增加了诸多琐碎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