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第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先生逝世40周年,由银河映像第二代掌门人罗永昌执导,释延能、刘承俊、南贤俊、姜宝成、雅玫主演的新功夫电影《金刚王:死亡救赎》于24日公映。《金刚王?死亡救赎》是创造《画皮》系列奇迹的“金牌团队”出品人杨洪涛、制片人庞洪、监制杨真鉴联手打造的又一力作。与《画皮》打造的魔幻神话的场景不同,《金刚王:生死救赎》以真功夫示人,通过一场场“武力美学”和“信念之斗”完成了生命和信念的终极考验,成就了第四代功夫电影的新标杆。
第一代功夫电影是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在银幕上靠精湛的中国功夫打下的江山,他征服了西方观众,他给中外武术电影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他首先是武术家,其次是电影人,他自创了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中,李小龙的表情、身段、姿态以及精神世界成为了一代功夫电影的高识度标签。随后经历了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第二代功夫电影时代,随着科技的加入和国际范的背景植入,其中西合璧的人物设置,幽默喜剧加杂耍的形式、潇洒飘逸干净利落的动作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以甄子丹为代表的第三代功夫电影时代,更着重弘扬中国传统武术精华,其凌厉的腿法和快如闪电的攻击让观众看到了真汉子。而此次《金刚王:生死救赎》在功夫的生命表现和信念表现上都更“刻骨”“铭心”,与第一代功夫电影所代表的的“形”“神”主张遥相呼应,展现肉搏较量和精神救赎,将人体的生命展现和精神的禅武合一融会贯通,用生命和信念打造了“第四代功夫电影”。在影片中,金刚王与三个对手的三场比武各具特色,“暴坛”坛主的“力”之特点,“伤坛”坛主“游”之特点,都在“形”之武学上震撼着观众的眼界。与“绝坛”坛主苍生大介的最终较量里,也从“神”上升华了主题,悟到了“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武”与“情”的合一。从40年前的李小龙到40年后的释延能,武学的精髓在“力”与“神”上绵延和传承,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
在故事中的三场决斗中,日、夜、晴、雨各色天气都运用到了功夫表现当中。实现了“招招至肉”、“招招至骨”的镜头表达。暴坛坛主“铁幕雷”以力度和大块头取胜,而金刚王凭借少林拳术,发挥寸力,击中要害,再加上身手灵活的特点,便有“四两拨千斤”取胜之道;与伤坛坛主“疯猿”的决斗中,通过前期疯猿身手敏捷、昼伏夜出、嗜血如命的铺垫,表现出他的残忍,在比武中,更以镜头表现出疯猿的动作敏捷,闪转腾挪,招招阴险,致金刚王于有力而无从使的局面,此后暴露弱点,怕光怕火,于是金刚王以灵活追捕、找准时机、近身使力、集力爆发等方式,击毙其于水中。最后金刚王与绝坛坛主苍生大介的生死一战是影片的最大看点,镜头中两人近身搏斗展现的雄健的肌肉、雨景下雨水和汗水的细致表现将人体“武力美学”和“自然美学”融合在了一起。身体和生命的相搏只是“功夫”的外在表现,而更为可贵的是,影片在表面“功夫”中引导了“禅武合一”的境界。苍生大介拥有天下第一的武功绝流斩,而金刚王的绝杀技“十七秒绝杀”尚未悟成。而代表着禅武合一最高武学境界的“17秒绝杀”必须悟到“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禅机方能施展,金刚王在这一战中完成了“禅武合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末尾亲情的显露,呼唤出人性深处的感情,最终让金刚王完成了“17秒绝杀”,打败了对手。这不仅是生命的对抗,更是功夫在精神上的对决,功夫的“刚”与“柔”,精神的“动”与“静”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金刚王:生死救赎》用中国功夫诠释了生命和信念的境界。
《金刚王:生死救赎》于24日公映,将冲击国庆档期,同时,28日上映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必然与其从国庆开始上演“双王对决”的票房好戏,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武侠功夫的集中表现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谁更胜一筹,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