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现在已经走入工作岗位的八零后来说,郭敬明的时代应该属于高中时花样年华中在上课偷偷看小说的记忆。无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爱与痛的边缘》,还是爱恨交织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无论是打破应试作文怪圈的《新概念作文》,还是极尽唯美于一身的《幻城》,郭敬明给花季雨季男女带来了另一种阅读萌芽,这种萌芽随着时间的增长,也席卷到九零后的生活。近年来,电影屏幕掀起了一阵阵青春怀旧风,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之后,郭敬明携处女作电影《小时代》来袭。
【影像结构上:这是部摄影作品吗?】
从电影内容来看,这位青春派作家是努力想向大家讲述好一个故事,但是可惜的是,这是电影,不是书本,他面对的是镜头,不是笔尖或者打字的键盘。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摄影作品。它完美地再现了景别的远全中近特,镜头的推拉摇移跟升降,空镜头、长镜头、逆光、蒙太奇、俯拍、仰拍等等等等,被郭敬明都运用到了电影中。可见,郭导在努力讲故事的同时,也在努力用画面服务于故事。这不是穿越或者科幻题材,时空转换关系并不凸显,可是大量用镜头组接的蒙太奇技巧成为了它组成结构的重要手段。郭导在讲故事,又想让他的审美眼光展现在观众面前,从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些许急迫,这种急迫使得影像和叙事之间支离破碎。我们把每个镜头定格成完美的画面,但完美的画面撑不起故事的主干。所以,就算在时空结构、场景结构、影像结构、色彩结构上下功夫,这都不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此外,郭导在影片中大肆渲染花样美男美女,更有美男的半裸特写,这样惊艳的存在面对的受视人群更是八零后九零后的“花痴”们。郭敬明很成功地抓住了这一视觉冲击,导致每一次花样美男镜头的出现便引起电影院的一阵骚动。这样的画面和镜头传承了“最小说”“最漫画”的色调,人物都是漫画般的存在,给了年轻观众双眼迸爱心的冲动。我相信《小时代》在短时间内会引起越来越多的粉丝们的簇拥,但潮流之后,都会归于静寂。

【声音结构上:这是在“讲”故事吗?】
我们知道,无论在电影还是在电视剧中,画外音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在片首或片尾为了凸显作品所想表达的主题,或者在剧中来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但在《小时代》中,大量画外音的出现,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叙述者在向观众讲故事。片中是以主人公林萧为视角,讲述她与三个好朋友经历的友情、爱情故事,主线其实就是“职场菜鸟林萧上位记”,这样简单的一条线索,却让电影依旧讲不清楚,必须要靠画外音来不断提醒,不断推进故事情节。所以说,郭敬明一直在电影中“努力”地讲故事,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让他不知所措,于是,南湘的爱情故事、顾里的感情冲突被郭导短短的一个镜头就草草完事,再加上让人入不了戏的做作台词,不清楚的,便有林萧这个讲述者来完成。戏不够,话来凑,于是,我们在镜头变换中,听了两个小时的故事。
影片声音上的亮点自然是影片歌曲,不得不说郭敬明不是一个好导演,但一定是个文字奇才。他如果不拍电影,完全可以在作词上更加成功。从之前的《蜀绣》到今天的《时间煮雨》,郭敬明在文字上的贡献、歌手在他作词中的旋律演绎,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另一番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觉得郭敬明是一种文化的初创者,给我们意淫的空间,而不是通过电影这样的二次创作来具体展示他的境界,反而弄巧成拙了。

【剧作结构上:这是个什么时代?】
是,这是个小时代,但是这是个什么样的小时代,却让人摸不到头脑。你点出你的时代,不是你点出的“时代姐妹花”、“上海时代中学”、或者画外音中在楼层上面对车水马龙时候感叹一句这是个潮流的“时代”。诸如“青春”“时代”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这些都是抽象概念,是空间存在。你想通过以小见大的故事来展现,以引起群体性共鸣,但这样的故事的驾驭力力度很小很小。我们真正缅怀的“青春”、缅怀的“时代”,其实也就在于“赵薇”“郭敬明”这几个名字而已,因为这些名字就代表了一个群体的青春时代记忆。
这是花样少男少女如同空中楼阁一般的浮华时代,虽然是草根林萧的职场奋斗史,但是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或许也就是那个宛如。无论是影片中的职场面试经历,还是服装设计大赛的草根逆袭,郭敬明无论是在视觉冲击上还是在偶然性事件幻想上,都给了少男少女一个架在半空的空中楼阁。他抓住了现今年轻人的笑点和美梦,然后,在观众们的烘托下,越发神话和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