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山南下:“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2012-10-20 10:56:19)
标签:

不是钱的事

赵本山

本山传媒

剧评

娱乐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一位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农民艺术家赵本山,以其率直开朗的东北个性、贴近地气的淳朴性格、憨厚直白的幽默神经、传统多样的文艺表现形式,通过春晚的舞台,使辽北小品这一带着原生态的幽默诙谐和泥土芳香的新鲜艺术样式,跻身于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也使全国人民从春晚的舞台上认识了这位东北大叔。近年来,赵本山带着他的赵家班打拼着他的本山江山,传承着民间艺术,从这一点上说,他无愧于艺术家的称号。余秋雨曾说“笑的制作者是可敬的,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这样的评价使得本山幽默艺术上升到很高的层面,他个人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电视剧《不是钱的事》近期在各大卫视播出,这部带有自传形式的电视剧承载了赵本山与二人转割舍不断的情结。而从中引出的本山大叔转战的各类地域和文艺形式,让我们不禁回首他的文艺之路,带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山重水复,一山更比一山高,是否在文艺扩张的同时,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了呢?

 

本山南下:“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从东北到春晚:从二人转走出来的地域文化】

  二人转是赵本山无论如何转战,始终摆脱不了的艺术形式,他是靠这样的东北文艺起家,无论在铁岭还是北京,无论在刘老根舞台还是春晚,这似乎是他埋进根基当中的肥沃土壤。若没有赵本山,二人转很难被南方人所熟知。这是有其一定地域性的,东北气候寒冷,火盆土炕围坐一圈,唱出地方戏“二人转”,此类唠嗑似乎就生长于那样的环境之下。“橘生南方为橘,生于北方为枳”,同样的,东北“二人转”若生长于南方,便一定会变了其土生土长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二人转里走出来的地域文化只能为南方人所观赏,却无法从根源上接受。

  《不是钱的事》从一开始就交代的故事背景,银岭市民间艺术团正式改制转企变为银岭市民间艺术演出公司,而从这艺术演出公司走出来的也都是各类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容,还是那淳朴的东北口腔,还是那家长里短的故事,还是那赵氏幽默腔调,还有独具特色的二人转。也许使北方观众看得亲切,但这一方从东北走到春晚的路子,我们更多怀念的是春晚舞台的表现,若成为贯穿一部剧的始终,在快节奏的南方步调里,还是脱了现实的。

 

本山南下:“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从舞台到影视:日渐创新的演绎形式】

  《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系列故事的成功,让赵家班从舞台跻身到了影视,《怪侠欧阳德》、《河东狮吼2》、《大笑江湖》、《三枪拍案惊奇》,但可惜的是,这些影视剧摒弃了淳朴的赵氏幽默风格,反而走了一条无厘头的道路,并未获得观众好的口碑。这一转型的失败,让我们看到,赵氏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依旧是其独特的幽默风格,以及幽默背后发人深思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曾经舞台上的《相亲》、《送水工》、《昨天今天明天》等小品,还是《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其共性是幽默背后最淳朴的基层感情,那是穿越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艺术之后,剩下的精华部分,若摒弃了这些,即使借助最先进的影视技术,还是到达不了观众的内心。

  “本山出品”在荧屏的一片浮华中,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根。从《乡村爱情》系列到《樱桃》再到《不是钱的事》,可以看到他们还是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对新内容探索和尝试。《不是钱的事》说的是民间艺术团转企改制,但是不围绕“钱”,却又提到“钱”,这恰恰是提示着本剧主旨,是摆脱物质以外的东西,小人物在洪流中责任和奋斗的追求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赵家班继承的小农朴素的感情不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弘扬一种奋斗的主旋律精神,比起曾“跑偏”的无厘头的搞笑表演,那是进步和创新的。

 

本山南下:“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从乡村到城市:“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不是钱的事》是赵家班首部从农村走向了城市的电视剧,而且是通过与赵本山与二人转的半世情缘所改编的。赵本山说“拍农村剧,本山传媒在国内绝对是在前列,在东北反响很好,而这次是我们首次涉足都市剧,选择江苏卫视这个全国平台播出,是希望脱离地域性,让更多南方及全国观众感受到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带来的快乐”。从内容上看是一部农民进城,文艺进城的“农转非”,从播出平台山看,这次于江苏卫视首播,占据南方电视荧屏,也正表现出了本山大叔正欲扩充他的娱乐版图,在南方也打下一片市场。剧中赵本山一改乡村大叔的形象,操着“娘娘腔”,翘起“兰花指”,并且带着“阿Q精神”的幽默塑造着艺术团的元老级人物。据悉,赵本山为了让该剧南北通吃,剪片时,特意邀请了很多南方的工作人员观看,提出意见,进行改进。首播也接近了很高的收视率。剧中既有二人转演员“接地气”的演出,又有“下基层”演出的感人故事,还有个人交织复杂的情感历程,这些普普通通的元素,无时无刻的向大众传递着正能量,弘扬草根的奋斗历程。

  但是,一方面因为本山传媒本身农村题材系列电视剧难以获得南方都市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差异,南方受众并没有“上炕围坐”观戏的习惯,很多南方观众对剧中东北的方言了解不多。南方观众更多的还是通过春晚舞台深入人心,对电视剧还是报以惊鸿一瞥,猎奇幽默的态度来看的。没有青春偶像,没有浪漫情节,没有时尚背景,凭借乡村到城市的民间艺术团的经历,是不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的。一方面,南方观众对民间艺术团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农转非”的企业改制等内容,让南方受众也感觉偏远,也许他们更能接受类似《浮沉》国企改制电视剧中的潮流因素。所以,情节上、细节上的大众关注,他们更多的还是关注的是“赵氏幽默”因素,买了本山大叔“赵家班”原班人马的帐,在故事内容上,评价点也并不是很高,很难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就坐拥观剧的局面。

  另外,赵家班所有演员本身内含的东北文化,举手投足间的气质,由内而外展示出来的文艺表现形式,即使身处于南方都市,他们依旧代表的是东北文化形神的切合点,依旧摆脱不了东北黑土地的“土味”,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特色,我们没有必要将这种传统特色拼命“包装”,让他置身生长于不属于自己的天地,橘生南方为橘,生于北方为枳,二人转生于北方也同样会结出甘甜的果实,若拼命“跋山涉水”、“山重水复”,那么即使惊鸿一现之后,难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有时候我们需要传统,纯粹的。

 
本山南下:“山”重水复之后是否柳暗花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