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古今往来文人用寥寥墨笔所勾勒的跨越时空界限的元宵灯火竟都或明或暗地照到了今天,不管是“东风夜放花千树”,还是“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不管是“火树银花合”还是“星桥铁锁开”,不管是“花市灯如昼”还是“清辉映月阑”,月、灯、花交相辉映,却愈发衬托出人世团圆与离别的无奈。所有星光闪烁的背后,所感叹的更多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和“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人间情怀。
而在小说故事中,描述出来的在元宵节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更让传统小说萌发出更独特的古典气质。《西游记》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吴承恩更是将民间观灯景象描写得如梦似幻:玛瑙花城,琉璃仙洞,水晶云母诸宫:似重重锦绣,迭迭玲珑。星桥影幌乾坤动,看数株火树摇红。六街箫鼓,千门璧月,万户香风。几处鳌峰高耸,有鱼龙出海,鸾凤腾空。羡灯光月色,和气融融。绮罗队里,人人喜听笙歌,车马轰轰:看不尽花容玉貌,风流豪侠,佳景无穷。后唐僧师徒扫塔故事自不必说。《水浒传》中元宵节大背景下的纠葛冲突更是丰富,在众多的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是《水浒传》着墨最多的。作者描写了清风寨镇、大名府和东京三处的元宵节庆赏活动。不同区域的元宵节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清风镇的元宵节,天气“晴明得好……天色向晚,东边推出那轮明月上来”;大名府的元宵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东京汴梁的元宵节,也是“天色晴明得好”,好的天气,“果然夜暖风和,正好游戏”,引得居民纷纷出门,在东京城里,“庆赏元宵的人,不知其数”。大名府的元宵节是“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此些元宵节的重大意义与描写不多说,现就将《红楼梦》中三处元宵节的故事稍为品读,以庆今朝上元。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在《红楼梦》中,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一章中,就曾两次写到元宵节。而这两次元宵节,竟成了小英莲受尽聚散之苦。“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寥寥数笔,已经尽显天伦之乐了。然而却应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而至此,元宵节成了英莲命运和甄家命运的时间转折点,英莲元宵节丢失,便有了后来《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从此英莲命苦,带着胭脂的印记,化名香菱委身薛蟠。而甄家是在元宵节后,“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后遭受一场大火而衰败,士隐也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了。
【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说到大观园中的元宵节,自要从元妃省亲开始说起。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是元宵佳节。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而元宵前后贾府迎亲的过程更是不甚详细:“转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监督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到元宵节当日,“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非寻常人家可比。“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做的,上下争辉,水天映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又有各种盆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了”。
由此,借元妃眼界,描述出了大观园的整体奢华精致,元妃省亲回宫后,还特地制作灯谜与家人同乐。以贾母老太太为首,率领众位美女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猜谜、观看烟花,乐此不疲。大观园中的元宵节,亭台楼阁处处张灯结彩,众小姐丫环们兴高采烈地参与,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让这样的节日热热闹闹的。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为大观园的如花美眷添了一笔闺中景致。
然而世事欢歌,此时上元鼎盛,又谁知后来今日,如烟火湮灭了昔日繁华。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到了红楼第三次元宵佳节的时候,我们从字里行间感知的远远不如昔日钟鸣鼎食,“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一时上汤后,又接献元宵来。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歇……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看,摆席喝酒、看戏赏钱、吃元宵,看戏《寻梦》、《下书》、《西楼·楚江晴》、《灯月圆》等等,再加上凤姐儿应景的几个笑话,却也只是贫嘴口舌之乐。贾母开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喜乐喧天,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虽然此时的元宵佳节,还显得流光溢彩,浮华奢侈,但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如此尴尬的情景,也使这年的元宵节成了贾府最后的精彩。那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仅仅说的是甄家,一在于说贾家。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至衰的转折。因为在这之后,贾府便弊端层出,风波迭起,各种问题迅速暴露,直至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如此看来,细品红楼元宵节,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社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小家富贵也好,钟鸣鼎食也罢,就红楼与元宵的
不解之缘,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诸多况味。圆藏破陨,悲从中来。真正应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