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将南京城缩小成一段历史的剪影,若将秦淮河流淌出一段斑驳的记忆。那么令今人静候至此的,或许是金粉胭脂色,或者是莺莺靡靡音,兴衰城堡荣辱深谙进河水中,荡涤着千百年来得污浊与清白。
秦淮依旧是刻着她独有的音韵和妖娆。只是所有的硝烟血腥摧残着这如同炼狱般的死城。这座古老城池千年的翻云覆雨后,在大灾难中惨遭着血肉横飞的屠杀。暗无天日的硝烟,死寂黯淡的城楼,教堂的彩绘玻璃,刺眼的七彩光斑,救赎的红十字,斑斓的旗袍,浓郁的艳抹,等等这些画面和色彩的交织,将一座城中生与死的付出和救赎演绎得淋漓。
是的,死城不死。首先不死的是中国军人为国捐躯的气节。一寸山河一寸血,前赴后继的牺牲在视觉冲击的同时,渲染着影片惨烈的感情基调。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和日军打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巷战,来自影片的第一份感动和震撼是被佟大为那份充满血性的抗争所悸动。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魅力。

对于男主角贝尔在这座生死之城中,也完成了他的人性救赎。从入殓师伪装成神父,让他由一个表面贪财好色的混混,化身为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在日本兵肆虐教堂的时候,他来自内心的人性悲悯迸发出来,化作守护生命的神父,也不得不面对随后更大的责任。随后逃出的信念、守护的意识、感情的推进、拯救的责任等让他从一个殡葬师成为胆大无私的道义捍卫者。不仅还原着死人的外貌,更还原出自己对已故女儿的感情,还原出对女学生的悲悯怜爱,还原出对生命的责任担当,还原出沧桑秦淮女子的学生梦。
在女学生书娟在斑斓的彩色玻璃孔中看到闪烁进来的秦淮女子,似乎在烽火硝烟中展示着另一段曾经南京城的妖娆,这种色彩的反差透过玻璃孔的放大,冲击着另一种人性的相互斗争。一群是豆蔻年华知书达理的教会少女,一群是秦淮河畔青楼戏坊的失足佳人,在烽火硝烟的阴霾中,集合到了同一个教堂。见惯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钗,躲到地窖里也能养猫打麻将;而唱诗班的女学生,则在瑟瑟发抖饱受恐惧的煎熬。两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再用厕所使用权的争执迅猛的切换到日军的强奸,接着带出冷酷的日本军官和殊死抗争的中国军人。所有的人性冲突,在面对生与死在眼前的残酷,一切都开始融合成相助。无论是滴血的翡翠耳环,还是沾过鲜血的琴弦,所有残酷的存在和失去敲击着心灵。商女不知亡国恨。然而,正是她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顶替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庆祝占领南京的盛典,而女学生们则成功逃出南京城。

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玉墨带着妓女们,代替了学生,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卡车。最终悲惨结局的留白,伴着拨弄琴弦的秦淮景,伴着身着五彩缤纷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钗们的风情万种,随着电影的散场,定格在观众心里最美丽的画面。
《金陵十三钗》让观众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血的洗礼,不仅使中国军人中涌现出了李教官这样的血性男儿,也使得13名青楼女子完成了从放荡自私怯懦,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生命虽亡,死城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