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红楼配乐背景及其他

标签:
新版红楼李少红剧评娱乐 |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
87版《红楼梦》的配乐至今被奉为经典,而新《红楼梦》的音乐则显得有点诡异,曲调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再加上阴晴不定的画面布景,大观园中姑娘小姐们轻飘飘地来去,观众感觉,乍一听一看更像《聊斋志异》。不少网友反映背景音乐有种活脱脱的“灵异感”。这网上的诸如此类的评论多了,我看法相同,不再拾人牙慧。
每每看到新红楼某些细节,脑海里便不由自主的闪现87版的画面来。差距的确很明显,在于内涵。87版无论在人物形象还是在言谈举止,无论是一颦一笑还是音乐节奏,都透露出一种灵活、一种脱俗、一种相容的契合、一种恬淡的舒适。难怪“新红”出炉后,很多人开始怀念87版那些服装、发型、首饰、刺绣,至少透出一种有人情味的精美细致。而“新红”调用了戏装、汉服、古曲、流行音乐、西洋美声等各种元素,但是表演呆板,人物空洞,塑造不出活生生的人来,也看不出这一家子人之间有什么感情线索存在,只觉得既然这样,毁了就毁了,散了就散了,有什么悲剧可言呢?借用一句话来说,感觉便是你在笑不代表你快乐,正如你哭不代表你悲伤一样。
现在看到的“新红”从整体效果上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空洞而廉价的华丽。没有感情的机械表演,概念化的服装,特效制作的风景,不真实的光感,满眼的亮片、蕾丝、绢花、彩色玻璃,尤其是那不分年龄身份的“片子头”,都是冷漠的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而已。我总是从一言一行中感觉出冷漠,空洞的眼神,阴阴的气氛,那一种盛大显得分外麻木不仁。也许有种观点会说,这种封建的大家族原本没有感情,只有利益。然而在天真无邪的宝玉和姑娘小姐们之间定是有无忧无虑的,只是我始终没有看出来他们的天真无邪与晶莹剔透,却都如一群深闺怨妇般的愤懑之气。《红楼梦》中宝玉曾有这么一句话,未出嫁的女儿是颗珠子,出嫁之后沾染上男人的气息,即使还是珠子,也没了光泽,再上点年纪,干脆就是个鱼眼睛了。套用这么个比喻,87版的姑娘小姐们如果是珍珠,那么这新红楼里真的都是一群鱼眼睛了。
记得吗?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新红楼应该是把这句唱词配成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可是在电视上我听到的这句唱词伴着秦可卿出殡的情形,愈发显得诡异。另外,每当镜头转至内闱,便更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配乐。风情万种演不出来怎么办,一个类似昆腔的女声就“哎呀”一声。纯真烂漫没有怎么办?背景音乐就用儿语似的哼唱。就连贾瑞在凤姐屋里调情,竟配上调侃的滑稽的无以名状的配乐,着实让电视观众们在声色中领略了新红楼的魅力。
有道是“画鬼容易画人难”,“新红”剧组好像从一开始就直奔画鬼的路子上走,一切以蒙混过关为标准,以为只要有阴谋权欲、偷欢吃醋,有一群富二代打情骂俏就足够了,至于那是不是《红楼梦》根本不重要,只要制造个娱乐热点,捧红些明星,落得发财,观众谁会较这个真呢,比“新红”烂得多的古装剧不是多了去了?只是红楼刚巧作为了炮轰的一个切入点,所有关于艺术与工业、文化与娱乐等等之间的冲突,在这里集中成了一种炮轰利益化娱乐、捍卫传统文化的情绪反弹。
我要说的暂且在此搁笔,有关话题下次再写。暂以《新京报》的一篇剧评结束:用巨资投入、大规模广告宣传簇拥出一个导演拍脑袋想出来的极其干瘪苍白的所谓创意,是否真是以后影视发展的主流?古典名著是否真就这么歹命,不配今人花点时间稍加体贴,而只能拿来拉大旗做虎皮,成为招财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