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郎织女要将我们的文化、爱情引向何方

(2009-07-09 10:28:08)
标签:

牛郎织女

田亮

天仙配

宝莲灯

娱乐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一、文化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也不看神话剧了,开始认为看神话剧和外国的科幻大片简直是浪费时间,仿佛是在高空或者真气中徘徊了几个小时再沉甸甸地落到地面上,过着本没有那些记忆的生活,一切照旧。

 

  电视也很少看了,除了在网上几天就囫囵吞枣地看完几十集的战争片。这两天打开电视的时候,似乎是中央八套在放《牛郎织女》,瞥一眼真是雷人,男主角竟然是田亮!那个昔日的跳水王子,弄得跟偶像剧似的,还成为了运动员转型的平台。中国的神话剧看来是越来越商业了,传统神话剧商业化的拍摄如同把“流行歌曲”强加进中国风的特色,不是不好,但也只是扮演着流行的小丑,流行一段时间便死去了,永远比不上传统,那才是越陈越香的经典。

  继《天仙配》《宝莲灯》之后,这些“公主与平民”的爱情故事似乎屡见不鲜,有些只属于中国的故事,便要永远打上中国的烙印,代代流传下来。《牛郎织女》《天仙配》之类的剧情演绎其实不属于只懂白话的明星范儿,而是要带有中国传统的演绎平台,那就是戏曲,无论是京剧还是黄梅戏,无论是越剧还是昆曲,我们更多时候首先接触到神话故事的应当是戏曲一颦一笑的演绎,只有戏曲服饰一针一线的服饰文化,举手投足的古典气质,一腔一调的喜怒哀乐,一字一句唱词的精雕细琢,还有戏子们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才能将中国的传统神话做一个完美的诠释。

 

  而如今的中国传统神话的演绎早已被流行和商业冲蚀得体无完肤,神话不是好莱坞的科幻剧,有想象没唯美,有科技没文化,也不是偶像争奇斗艳的场所,记得前不久的《宝莲灯》那个三圣母居然还是个韩国人,试想一个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韩国人,怎么能将中国古典文化游刃有余地表现出来。我向来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比如今的现当代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当代诠释无论怎么用科技用明星脸再也不会表现得昔日一韵,奉劝一句:东施效颦罢了。

 

  还有《天仙配》中的黄圣依饰演七仙女,杨子饰演董永,是的,黄圣依是个美人胚子,打扮一下出那么一点超凡脱俗的仙子气质,扮个清纯也不难,杨子作为中国巨力集团执行总裁,现代生活的公子哥儿,混个主角也不难,再把“尊重文化”的牌子打到了剧情里,千里迢迢选了天柱山,选了安庆市的一条老街作为尊重原始的拍摄点,还有,我们安庆人的骄傲----韩再芬,从昔日黄梅戏中演绎七仙女的角色被“上贬”到了天庭做王母娘娘了,这些“文化”措施不知有没有挽回些古典的韵味?我想这也是为胭脂水粉、金钱做了笔交易,再加上黄圣依杨子这个“七仙女”和“董永”戏前戏中戏后传传绯闻,这不想引人眼球也难啊!

 

  还有《天仙配》《宝莲灯》中的歌词也是在让人不敢恭维,“天上下凡三圣母,生下沉香和爹住, 沉香日夜哭着要寻母,哭着、哭着要寻母。。。。”“天上人想还俗,地上人想成仙,中华自古和为贵,和睦之中孝当先。。。”总是为拍戏而拍戏,值得传唱的只有“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自然朴实古典的段子吧!

 

  不过再退一步说,这些都是暑期档的节目,也许这些神话剧一边想赚取着儿童的眼球,一边又想赚取着追逐明星效应的青春派的少男少女们的眼球,弄得通俗易懂又帅哥美女香艳千里。那么,恭喜所有电视剧的工作者们,确实是做到了!

 

牛郎织女要将我们的文化、爱情引向何方

 

 

 

二、爱情篇

  牛郎织女的爱情是属于公主与贫民的爱情,是代表两地相隔的爱情,是属于有爱无性的爱情,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典型代表。

 

  从牛郎织女的身上,我能看到爱情的两面性,一面就是“天长地久”,另一面就是“曾经拥有”。曾记得秦观的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确实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增色不少。可是增色也仅仅是增色,谁会期望用唯美文字堆砌起来的爱情?那只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调剂罢了。
 
  现实变得更加现实,我们常常用文字用气氛用想象编织着爱情,那只是我们心中有一种对残缺的美的向往与惋惜。现实总会把梦打得粉碎。牛郎织女象征了什么?又号召了什么?又有什么现实意义?我想,这些道理早已脱节得太远太远。
 
  在我的潜意识里,如今的80后、90后在爱情面前基本趋向于物质化的,难以在精神层面达到牛郎织女般的忠贞,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大厦是难以拔地而起的。因为无法在精神层面企及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所以,他们会厌恶、摒弃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更多的时候,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代表了“天长地久”的,而某些80后、90后或许更加钟情于“一夜情”。他们甚至会认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很傻很天真。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片面说辞。曾经有一段时间“天亮说再见”之类的图书很畅销很流行,似乎就可以印证一些80后的爱情态度。
 
  更何况,这织女是仙女,牛郎只是贫民,在现实中,“王子与灰姑娘”“公主与贫民”的爱情故事早已只属于儿时的传说而已,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现实,因为他们终于从儿时的故事里走了出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尾早已铭刻进他们的脑海里。拜托,不要把完美住进儿时的梦想,那会只让他们更加认识到现实的残酷。现实中的爱情永远是门当户对的,很多时候一方含泪离开的原因-------
  不是“不爱你”,而是“配不上”。
  这世上最感人的词语也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还有面对婚姻,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工作,而是住房。很多时候我觉得爱情不能左右工作,而是工作能够左右爱情。因为工作意味着金钱,意味着住房,意味着安定,也就意味着在一起。目前,身处两地分居的情感主流的应该是80后,他们一方面要创业,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情感问题,面对婚姻问题,甚至包括由此而带来的住房问题等等。牛郎和织女找个山洞就可以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中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城市化进程地加快也严重削弱了农耕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像牛郎织女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几乎被逐步遗忘和彻底边缘化了。《牛郎织女》的播出无疑让我们又想起了我们曾经有过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命运。这种命运的边缘化和北京胡同文化的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由于有了滚滚向前的时代文化的铁蹄,我们很多接近自然,贴近传统的文化以非物质文化也被践踏得一无是处,甚至包括曾经的情感交流方式也逐渐被淡漠,并且已经形成了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沙化”倾向。

  于是,门当户对,工作,金钱,住房,稳定,便注定了爱情,注定了在一起。

  而这些,恰恰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永远都体会不到的。

  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说:不是“不爱你”,而是“配不上”。不要“我爱你”,只要“在一起”。

 

  试问,哪句更能触动心弦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绿茶
后一篇:警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