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罗京先生文----生如夏花,音容永存
(2009-06-06 20:34:00)
标签:
罗京悼文新闻联播情感 |
分类: 「小城故事。散文素韵类」 |
2009年6月5日清晨,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那个打我们记事起就在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节目《新闻联播》以磁性、浑厚的男中音为我们播报重大新闻的国家播音员,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是的,很少有一位名人如罗京一样在去世后得到中国亿万群众的缅怀和追念,几天来,在网上所有的追念的帖子中,无不充斥着一种深刻的悲痛、敬佩和哀悼之情。他的去世,不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而是在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岗位上,以他严肃的口吻,平静的姿态,敬业的精神向中国乃至世界亿万观众传递着中国和世界的声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数的中国观众早已习惯了他正襟危坐的身影,早已熟悉了他清晰磁性的声音,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特殊职位上,千篇一律而又开阔无际的新闻视野就在他严肃平静的话语中在我们面前渐渐铺开。2009年他的“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别荣誉证书”,颁奖词写道------
“26年时间,3000多次的主持,他以从不出错的职业状态,为全国观众开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没有他的身影,总感觉失去了一种心里的平衡。”
他似乎是为一种政治而生,他以他的方式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的新闻和中国的姿态,我们习惯被他的嗓音,被他的报道引入那些国际国内的大小时事。甚至他自己和他的观众都忘却了本真的性格和样子。太多太多的观众和记者采访他时都会问他会不会笑,而在现实中他不失为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一个为人低调得几乎让人无从了解的人,或者简单说,一个好人。他家喻户晓,却又低调得让人们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了解去看见他一言一语的样子。我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去罗列他的光辉旅程,没有必要去复制粘贴他的光环和名誉。那些光辉和名誉在他死后瞬间变得耀眼,也瞬间在他安详和蔼平静的遗体前显得如此苍白。我们无从更多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是显而易见,他是一个经历了若干次、几乎是二十多年来所有重大时事的优秀新闻人,也是一个几乎从不犯错误、态度永远保持中立的优秀播音员。也许直到死后,人们才会追忆着他的生平事迹,去搜索他的家庭生活,去点击他言笑戏曲的图片,去感叹他二十多年来让人肃然起敬的敬业精神。他的去世,也向世人展开了一代新闻人物的可敬可叹的一生。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神采奕奕正襟危坐在他为之敬业奋斗的新闻岗位上,却终于看到了那张曾经固定在我们脑海中的声色音容在背后曾不为人知的工作压力和对家庭对妻儿的一声沉沉的叹息。。。
罗京走了,伴着被人们称为“国嗓”的播音时代。
尊一声先生,奉一捧清菊。有一种姿态永不磨灭,有一种音容永不消逝,有一种精神永垂不朽。
先生,走好!
是的,很少有一位名人如罗京一样在去世后得到中国亿万群众的缅怀和追念,几天来,在网上所有的追念的帖子中,无不充斥着一种深刻的悲痛、敬佩和哀悼之情。他的去世,不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而是在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岗位上,以他严肃的口吻,平静的姿态,敬业的精神向中国乃至世界亿万观众传递着中国和世界的声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数的中国观众早已习惯了他正襟危坐的身影,早已熟悉了他清晰磁性的声音,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特殊职位上,千篇一律而又开阔无际的新闻视野就在他严肃平静的话语中在我们面前渐渐铺开。2009年他的“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别荣誉证书”,颁奖词写道------
“26年时间,3000多次的主持,他以从不出错的职业状态,为全国观众开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没有他的身影,总感觉失去了一种心里的平衡。”
他似乎是为一种政治而生,他以他的方式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的新闻和中国的姿态,我们习惯被他的嗓音,被他的报道引入那些国际国内的大小时事。甚至他自己和他的观众都忘却了本真的性格和样子。太多太多的观众和记者采访他时都会问他会不会笑,而在现实中他不失为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一个为人低调得几乎让人无从了解的人,或者简单说,一个好人。他家喻户晓,却又低调得让人们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了解去看见他一言一语的样子。我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去罗列他的光辉旅程,没有必要去复制粘贴他的光环和名誉。那些光辉和名誉在他死后瞬间变得耀眼,也瞬间在他安详和蔼平静的遗体前显得如此苍白。我们无从更多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是显而易见,他是一个经历了若干次、几乎是二十多年来所有重大时事的优秀新闻人,也是一个几乎从不犯错误、态度永远保持中立的优秀播音员。也许直到死后,人们才会追忆着他的生平事迹,去搜索他的家庭生活,去点击他言笑戏曲的图片,去感叹他二十多年来让人肃然起敬的敬业精神。他的去世,也向世人展开了一代新闻人物的可敬可叹的一生。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神采奕奕正襟危坐在他为之敬业奋斗的新闻岗位上,却终于看到了那张曾经固定在我们脑海中的声色音容在背后曾不为人知的工作压力和对家庭对妻儿的一声沉沉的叹息。。。
罗京走了,伴着被人们称为“国嗓”的播音时代。
尊一声先生,奉一捧清菊。有一种姿态永不磨灭,有一种音容永不消逝,有一种精神永垂不朽。
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