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倾纳兰
(2009-01-18 01:10:28)
标签:
纳兰容若纳兰明珠红楼梦文化 |
分类: 「城内清晨。诗词歌赋类」 |
与君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与君相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与君相梦: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与君相恋: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与君相别: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与君相思: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
与君相忆: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与君相欠: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与君相誓: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看完纳兰词,把印象深刻的词句记录下来整理以上的一段心事历程。好个纳兰公子,就这样道完了我情感的一生一世。
早年就听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首诗,人们大多是看前四联,后来我也只是把整首看完才知道原来典故是出自杨贵妃的风流事,再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就没有把纳兰的这首诗细细品味,到底说杨贵妃的事读懂《长恨歌》足矣。再后来,因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一句拍案叫绝,虽然“一生一代一双人”是杜撰骆宾王那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典故,可是我便由此恋上纳兰,心心念念地想读完他。前不久我拾起电视剧《康熙王朝》来看,竟然有看一集写一篇文史评论的冲动,从孝庄之政策到顺治之佛缘,都想追溯个前因后果,野史新传。然而,看到第6、7集时,纳兰明珠初次登场,说到的便是纳兰明珠赴京赶考的事。于是,复姓纳兰者,再次涌上心头,忙忙撇下康熙的那些朝廷风云,去读完了纳兰容若的词,写下这篇《情倾纳兰》的自我印象。
先放下纳兰明珠、纳兰容若不说,单只这“纳兰”复姓翻译,我时常钦羡复姓“司马”“上官”“慕容”之类,仿佛一生下来便与风尘文字结缘,然而在我对“纳兰”二字把玩的时候,却看到“纳兰”不过是“那拉”的翻译罢了,如慈禧太后的“叶赫那拉氏”,那叫“那拉容若”罢?着实玷污了这位清洁公子的形象。于是,“纳兰性德”流传至今,字容若,名如其文,性灵之词,已奠下基调。
再谈这位富贵公子的家世,其父纳兰明珠凭借其过人的才气和政治抱负为康熙所赏识,大学士明珠一度权倾朝野,这是这样显赫的家世早就了容若天生与后生的气质风骨,又是康熙身边一等侍卫,融合汉满之文武,正合了“质胜文则史,文胜志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到这里,却又想到《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有纳兰容若这样的才貌背景心趣德行,宛如宝玉的翻版,不过按朝代算起来,曹寅也应是和纳兰家族同时显赫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容若31岁染疾逝去,所以曹雪芹著《红楼梦》时,纳兰容若早已不在人间了,可是我却屡屡在纳兰的影像中频频联想到宝玉。继而在一本书中我便看到说,乾隆在看完《红楼梦》后厌倦而叹“这书中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么”。。。随即我不禁释然,乾隆倒也是读懂了红楼公子。
我再想研究容若的家族兴衰成败史与《红楼梦》的风云,那恐怕是桩迷案了,一我现只想看纳兰,了之他出生生平、到情感世界、再到才子早殁,为止。话说纳兰的家族兴亡史我才疏学浅,又非历史专家、文学教授,研究这些,倒是后话了。再者《红楼梦》的故事本是文史一大迷案,如果我再把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再一并研究透彻的话,呵呵,再添我这个痴人说“梦”,我倒可以去百家讲坛了。
似乎扯远了。再回到纳兰容若最深刻的心理世界,就是感情纠葛,这是诗歌的魂魄。我一向认为只有刻骨铭心的感情才能锻造一位诗人的,越流传千古的诗作,背后诗人的心灵一定是饱经沧桑,浓情渗透血液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绝对不能辜负那位爱你的诗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世人与诗人的擦肩而过,那么这世上也流传不出经典的佳作了,也便没有诗人的名号了,有的也只是世上多了对鸳鸯罢了,顶多是些双宿双飞的对歌,再无深刻的撩人心弦的伤感情诗。
纳兰家族显赫,又生活在清朝钟鸣鼎食之时,更不用说国仇家恨了,壮志未酬的感情也不可能有,那么排除这两项诗歌情调,那么他的文辞就出彩在爱情方面,抓住纳兰的“恋”与纳兰的“婚”二字,就可以读懂纳兰的爱情背景了,一个是纳兰早先的情窦初开,与沈宛的两小无猜,绕床弄青梅,然后大家猜结局也知道,和能和纳兰词曲相对的青梅竹马一定也是才艺双绝且家门显赫的富家小姐,自然逃不过被皇家选为秀女的命运,我不知道沈宛的宫廷内的命运如何,但纳兰与沈宛的初恋应该就此告终。纳兰诗词中的般般思念应该是感叹少年轻狂幸福时光所念。再后来的“婚”是纳兰和卢氏的婚姻,卢氏在当也是明媒正娶大家闺秀贤良淑德之辈,再我涉猎的引经据典看,卢氏是因为难产而死,那么,纳兰的诗词感情除了怀旧时年少爱情外,后来的,就是与卢氏的双宿双飞、难产而亡、睹物思人的感情了,自当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伤。
纳兰之姓、纳兰之家世、纳兰之德行、纳兰之感情,我大致说了一通,倒不难理解纳兰的细腻文笔了,出尘脱俗。但是,如果仅从文笔看,我自然可以去欣赏唐宋诸多墨客,而我却在李煜李白之后又独倾―――纳兰容若,更重要的是因为诗词背后的意境与自我感情相通的部分,正如我此文开头所说,他仿佛说尽了我情感的一生一世。
再套用纳兰词中序中的一段话: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真正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人、画、书、诗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容若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
是啊,倾情纳兰,你已成为了我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