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秋假期----写在国庆

标签:
莺莺传《西厢记》胡泽莹伤秋国庆杂谈 |
分类: 「小城故事。散文素韵类」 |
落叶知秋,未见落叶,却已是深秋了。这个秋天,在国庆这七天却让我感觉尤其深切,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我努力不让自己变成伤春悲秋的孤家寡人,可是又被这意识的潜流吞没得一无是处。我想努力不让自己注意这心上秋的多愁季节,但是这一切又不经意间侵袭我麻木又敏感的神经。这几天,和朋友们干着彼此间相合的事情:
一天,和T飘飘荡荡地去逛书店,争了些杨贵妃,纳兰诗词云云,结果自己抱着本书在跟她讲卓文君韵事,写到这的时候,我还翻翻卓文君的数字连环情诗,真是字字珠玑。唉,世间多少女子,是不是都会轻轻叹句“多情应笑我”了?罢罢,自己的,别人的,古代的,今天的,都是红尘往事。还是妙玉“槛外人”一语中的,只是,就算自称“槛外人”,不也有槛外红尘吗?。。。
一天,给S写西厢记的赏析, 倒不觉的是麻烦的事,只是想来精神又要受一次精神洗礼了,简单又去浏览下《西厢记》和《莺莺传》,要不是潮流所趋,我写这篇赏析的时候,真想批下西厢记对《莺莺传》的败笔修饰,莺莺传本来就是部爱情纪实,详情大家可以看看元稹的生活经历就可以了,他叙述的本就是个薄情公子多情女的故事,爱就是爱,弃就是弃,爱是发自内心的,弃是牵动人心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以人为本的事,很单纯很人性化,也很贴近生活,这个单纯的故事就像宝黛的爱情一样(请原谅我这个比喻,以故事后来的发展看,本没有宝黛的纯情),发自主人公内心的爱,到后来的弃之另娶,也是人心理变化的正常反应,毫无粉饰,这是个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结尾是个遗憾,但是我们会记住莺莺这个多情的女子,怜惜这位有才有貌的女子,虽然这是个老掉牙的情节,但是我坚信是以人为本,纯天然不加粉饰的优秀作品。
而《西厢记》呢,与《莺莺传》的最大不同就是换了个完美的结局,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期待的大完满结局,而正是这个结局的改变,也改变了《西厢记》彻底的文本历史地位,由很普通的陈词艳曲爱情小说上升到反礼教反封建的崇高地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许和《孔雀东南飞》一样,这个戏剧的思想高度寄托在了主人公的爱情身上,可以说,《西厢记》是运用了张崔的爱情谱写了精神道德的文章。最后他们幸福地在一起,是反封建礼教观念的反应和痛击,唉,每当看到书籍上铺天盖地的为张崔的爱情歌功颂德的时候,我不禁一叹,作品本身早已远离原来单纯的感情线,而成为反封建礼教教育的工具了。如此看来,这帽子戴高了,历史价值自然就高了。
这些观点没写到文章中去,否则自己也被冠上轻视古典名著的名声了,至于后来写长亭送别的观后,倒是千篇一律,“
一天,在F
今晚,随便笔墨云云,窗外依旧冷风凄雨,唉,秋风随夜潜入梦,哪堪秋雨助凄凉啊!语言至此,想看看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诗句,但想来一定是铺天盖地了,其实,我只要再品读遍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已经是写尽秋凉,受益匪浅了。
七天假期,只言片语,文字堆砌着寂寞,再将近两天晚上作的诗歌放上来吧,祭奠我这个伤秋的国庆:
前一篇:秋 三首
后一篇:纪安庆师范学院一百一十周年校庆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