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VS孔孟

(2006-10-04 20:54:51)
分类: 「半城烟沙。怀古类」
庄子VS孔孟   是的,诸子百家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是中国文化大厦的基石。对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观察可以窥看至今影响我们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诸多层面。因为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衍进,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依然凭着象一条流淌的河流那样,从河流源头感知其对下游的影响。于是,引出了我们的论题——庄子VS孔孟。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庄子去见大儒鲁哀公。鲁哀公很瞧不起庄子,他说:“鲁国可以说是儒士的天下,但是很少有人信奉先生的学说。”“鲁国真正的儒士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庄子不以为然的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服,怎么能说少呢?”哀公说。“那么,何不向全国发出一道命令:没有儒士的道数而穿儒服的,一律处斩。”哀公依着做了,五天以后,鲁国只有一个男人依旧穿着儒服。
   我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故事,我提出一个问题“统治者何以推崇儒道?”
   这就要追溯到儒派代表人物了。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其中大多是为“政治”而鸣,孔子那辆常由他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诸侯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他们疯狂向国君兜售他们的政治主张,适用了便居庙堂之上,兼相任宰,不被适用便游说四方,郁郁寡欢。但是他的政治主张是为了适应维护他们所谓理想社会的道德规范,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于是,孔孟的著作多是社会意象与概念,充斥着礼、仁、忠、战争、君臣之义,告戒国君应该怎样怎样,唉,尽透着入世的疲惫,去看看庄子吧!
   当别人在尘世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庄子却独自远远地站在尘外江湖,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其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自己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世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间”的丑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所以,当孔子维护周朝的“礼”,孟子竭力推行“与民同乐”,即使是对牛弹琴,他仍耐心说教。而庄子却敢于以“天道”抨击“人道”,他的“无所待”的逍遥游的大鹏那种俯视人生的态势,莫之夭阏之洒脱,那份孤傲与不羁,确实让儒家所蝇营狗苟的功名利禄黯然失色。世人屡屡想到拜见君王,请求君王采纳其政治主张,治国安邦,但庄子却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我敬佩庄子。
   也许孔孟并不是单图荣华富贵,只是想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但是,即使是这种境界,我依然不会为其所折服,因为孔孟的有些行为透着一丝高层统治者的奢侈。比如孔子,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还有一个典故,孔子因为一首乐曲“三天不食肉味”,从中除了挖掘出这首乐曲动听外,我们还可以知道,至少孔子是三天两天的吃肉。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门徒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言论,确实又清高又潇洒啊!不知道怎么体会百姓疾苦呢?
   而庄子呢?却是“槁相黄顼”,最后还是饥饿而死!
   我承认后人确实对庄子了解很少,因为他形象太丰富,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在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而孔孟则很专一,他们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一种曰“自由”,所以庄子飘忽不定,一种曰“定国”,所以孔孟思想居一席之地。于是,后人知道孔孟行迹,知道到什么地方找他们或等他们,而对于庄子,我们只好张皇四顾,最多只有仰望仰望天空,希望能出现那只大鹏...
   孔孟铸就了属于他们的永恒,庄子也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代代血脉相传的记忆。孔孟VS庄子,我想我会支持庄子,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御街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