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街亭,谁之过?

(2006-08-13 21:32:00)
分类: 「半城烟沙。怀古类」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有很大的文学鉴赏价值。现在我就“失街亭”展开一番讨论:失街亭,到底谁之过?
   首先评析此事件的首要肇事者马谡,此人熟读兵书,也可谓有勇有谋之人,诸葛亮也曾在军事谋略上请教过他,再加上自己是马良之弟,又精通兵法,便骄傲自大,麻痹轻敌。马谡驻守街亭时,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左一句“孔子曰”右一句“兵法云”执意要求把军队安排在山坡上,这么笨的方法,被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一眼便识破破绽,轻易破敌,可见马谡无能,被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马谡也为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马谡的失误,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整个计划的失败。可以说,失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使蜀军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三郡,退守汉中。北伐失利,诸葛亮郁郁而终。
   但马谡失街亭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诸葛亮任用其为主将。如不任用,何来惨败?这可谓是诸葛孔明一生一大败笔。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见诸葛亮的大智非常人所能及,又令人不可思议,而失街亭使人们看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没有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使人顿觉亲近了许多。而他这一败,又让人感到惋惜,但并不出乎意料,又让人对这位平生统帅千军万马,戮战疆场,谈笑风声的大英雄引发一点悲哀。
   诸葛亮之败也并非很小,而且漏洞百出,待我细细剖析:
   1)战前之败 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司马懿率兵出关。孔明判断认为司马懿“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此显其智,说明他此时已明确战争动向和战争利害关系。当他向马谡介绍解说形势时,说明孔明对敌方状况非常了解,而他也素知马谡行事草莽,不敌司马懿,在军令状的担保下,孔明终于答应,再派平时谨慎的王平协助。如此知己知彼,考虑周全,岂有不胜之理?非也!诸葛亮既知街亭如此重要,为什么还要任用“疑人”呢?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用又派人协助,可见内心有千百个不放心,那为什么还决定其为主将?为什么不派遣一个干练谨慎的将领呢?或者令王平为主将嘛!退一步说,也许诸葛亮是因为马谡的军令状才答应的,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勇气可嘉啊!殊不知,马谡的轻浮自大,急于求成,欠深思熟虑的性格,会更因为“军令状”而益甚,因为全家性命作注,马谡必怀着死的决心全力迎战,缺乏冷静的头脑,更不会轻易听从别人的意见了!——此诸葛亮战前三败。
  2)战时之败 作战时,司马懿见有兵守御,立刻叹息自愧不如,自隳志气,可见诸葛亮派人守街亭乃一智举,开始就从心理上给人一击。但后来呢?司马昭一见是马谡的布阵,立即有破敌之策,而司马懿一听“马谡”之名,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司马懿能够轻易破其阵,又一眼洞穿马谡之庸,孔明之败。能够被别人一眼洞穿弱点错误的,难道自己竟不觉得吗?况且此人是天下第一智人——“卧龙先生”!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了!
  3)战后之败 战败之后,诸葛亮“变色”“挥泪”“流涕”“大哭”,这些表现又令人很难与那位叱吒风云,挥斥方遒,手摇羽扇,侃侃而谈,手抹古筝,独守空城,不慌不忙,借风破敌的英雄联系起来。败后,诸葛亮对自己反省,认识到了自己用人不当的错误,追思先帝之言,懊悔不已。刘备用人之谋过人,如果诸葛亮早思其言,谨慎处事,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吧!唉!
  由此,我认为失街亭,亮之过也!
 
后记——我对诸葛亮的另外看法
  就此搁笔,不知是否与广大读者意思相悖,本人也只是事后诸葛,不敢妄加指责当局诸葛。其实,本人对他也油然而生一丝悲哀之情,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他选择了刘备,选择了忠义,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帝托孤时,刘备让诸葛亮看刘禅能做主时就做主,不能做主就自己称帝。刘禅懦弱无能,不能料理国事,诸葛亮为了刘备临终托付,对刘禅谆谆教诲(《出师表》),蜀汉并不强,靠诸葛亮才维持良久,为蜀汉的兴盛,他担起重担,赴汤蹈火,北定中原,毅然北伐,北伐是诸葛亮对皇权的示忠,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干一番大功业,已回报刘备知遇之恩。对于这位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如此鞠躬尽瘁,九泉下还是对先主抱有歉疚吧!
  失街亭后,孔明大哭不已,“追思先帝之言”,可见他半生的奋斗为忠义二字,想起刘备的告诫,自己的失误,不觉又觉得愧对先帝了。他心里总藏着负荷,面对天下大势,尽自己微薄之力,却无力回天,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言以结全篇:
  “有志非有志者的通行证,忠诚是忠诚者的墓志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