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 |
分类: 随笔 |
身子在一阵运动中暖和起来,而肚子却感到饥饿了,于是想起冬天的饮食,想起那青萝卜嫩白菜与红辣椒煮熟的菜,想起那麻辣豆腐的香热的汁水,想起在故乡的火炉边烘烤的香甜的红薯,又想起李渔在《闲情偶记》里的萝卜:“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夏天的饮食人们是宠爱清淡的,一碗淡淡的清汤,伴以一碟凉拌的小菜,使人们在炎夏感到内心的清凉。而冬天的食物的色与味就复杂浓厚多了,以颜色而论,有青,有红,有白,有绿;以味道而论,有酸,有辣,有甜,有苦,我想冬天饮食的这一种味道也就是人生的味道,一个人在冬天的饮食的味道是酸甜苦辣的,而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品味到的生活的味道也是酸甜苦辣的吧。
想起了冬天的饮食,进而又想到了冬天的养生,偶然看到元代长春真人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其中有关冬天养生的一章云:“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清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肉、面、馄饨之类。”这是元代一个全真教徒的养生之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信仰上似乎都与我们相差较远,其法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其封建的、道家的迷信思想,人们当批判性地受用。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寂寞的,抑郁的,有时静静地坐着,想起以往的生活的困境、忧愁、烦恼,或者以后的人生的路途之渺茫,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危机,于是常常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愈来愈感到人生的意义是渺小的,虚幻的。李渔在《闲情偶记》里提倡一种“人生及时行乐”的观点,这种“行乐”并非指懒散与懈怠,而是一种对增强人生意义的文化情趣,其中《冬季行乐之法》云:“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这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先把自己置于一种险峻的环境中,想像着自己受着种种苦痛,却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已摆脱了这种苦痛,于是便也感到幸福了。他又说:“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这与前面所论是相契合的。
冬天喝一杯热腾腾的茶水不仅是为了暖胃,而且是带有诗意的情趣的,把一杯沏好的茶水摆在书桌旁,看到那茶水的热气缭绕于周遭,忽而又嗅到一股淡香的苦涩的气味,就会感到温暖起来。我忽而想起那古时的人们对茶的钟情,想起陆羽在深山悠闲地采茶的画面,想起左思《娇女诗》中那可爱的场景:“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白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虚对鼎砺。”茶与酒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对那些文人学士的性情、创作有很大的刺激,茶仿佛代表了一种淡泊,是属于婉约派的;酒似乎代表着一种浓烈,是属豪放派的。李白是一位喝酒喝出来的诗人,卢仝是一位喝茶喝出来的诗人,而苏轼是既喝茶又喝酒的,所以他的作品也便是一半豪放一半婉约了。
也许是受了《茶经》《续茶经》之类书的蛊惑,前几日我到拥挤的大街上想买点茶尝尝,茶有些是包装好的,有些是零散着卖的,我便来到一个卖零散茶叶的小贩面前。看到那些多姿多彩的植物的花瓣、叶片、种子、果实便感到好奇,便向小贩询问它们的名字和作用,那小贩一一作详细的介绍:这一种是老人保健的,这一种是女子养颜的,这一种可以使小孩子更加聪明之类,然后又给我推荐一种茶,有茉莉啦,有枸杞啦,有菊花啦,还有其它的东西都忘记了。回到家里便用开水沏了一碗,当闻到那一股氤氲的气息时,便要学着古人窃窃地说一声“香”,尽管我并未感觉到那“香”的气味。待到品尝茶水时,那种感觉的变化就强烈多了,先是感到淡淡的苦涩,喝过半碗之后,便感到愈来愈苦涩,终于不得不停止喝茶,把那些剩余的茶水倒掉了。关于饮茶之道,卢仝的一首《茶歌》颇为有趣,其中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想唐代的碗也如现今的瓷碗一般大小吧,喝上六七碗也实在不容易的,我起初因为怕茶的苦涩只能喝上半碗,过了几日也渐渐地能忍受那种涩味了,进而去转入“香”的感受了。由此,这冬天的味道也便又多了苦涩与香醇了。
读书不仅是四时都相宜的,而且是时时各有不同的韵味,我觉得冬天读书比起春、夏、秋来更使人专心致志起来。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开篇即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我想这一“专”字与冬天的特别的严寒有关,但对于何时读何书,却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一种规则,譬如冬夜里读经史可,读外国散文、小说亦可,读哲学、宗教书亦可,对我来说,我这几日并不读《四书集注》和《十三经注疏》,只读一些明清的小说或者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也能感受到读书的极趣。西方一学者曾说:“人生最大乐事,莫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所谓禁书,一是政治上的禁书,一是人们生活的隐私,清代乾隆黄帝在使学者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割舍了许多有损满清统治的书籍,另外,明清之际的世俗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也有被列入禁书的,现在随着时间的转移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很多禁书已不再成其为禁书了,偶然读读这些书籍,除了能给人以另类的观点、描写、论述之外,比起某些优秀的被人们推崇的书籍来,它们也就显得极为平常了。
冬季读书要耐得住寒,即如现在,寒风使我手脚有些冰凉,只得一会儿坐下读书一会儿起身取暖,读一篇文章断断续续的,待读到书的结尾却不知前面讲的什么了,只得从开头粗略地浏览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才好。对我来说,在一个晴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读书是很好的,天空澄澈无云,坐在一张椅子上手捧一本书在阳光下享受,尽管从科学的角度上,这对人的眼睛是有伤害的,但我还是在尽量避免阳光的刺射下在那里读书的,也可学着郝隆抛出一句“我晒书”,其实他晒的是腹中的书,我晒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书了。于是,冬天的味道又有了苦寒和馨香了,这一种馨香已不是从茶水中散出来,而是从书籍里散发出来了。
冬天的寒冷使人们不愿到外面去散步,我偶尔也到郊外去的,是想感受一下冬天那清冷的气氛。走在郊外的空阔的大道上,树枝虽不摇晃,而寒风却阵阵吹面,有时咳嗽有时颤抖,忽而有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驶而过,倏忽又隐约在前面的十字路口了。我想起了故乡的冬天,是那样沉寂,冷峭,西风在树梢呜呜地直叫,家畜也在围栏里叫了起来,我想起我曾在严冬漫步在空旷的田野里,小河边,那田野是辽阔无垠的麦田,上面是同样宽阔的灰沉的天空,我看到小河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周围却还长着青翠的草儿和萍藻,一个人沿着那狭长的河堤走着,从一座平板桥走到一座石拱桥,从一块田地的开头走到它的末尾。这样的故乡的冬景有时是清晰的,有时又变得模糊了,我发现我正走在一个城市的空静的郊外。我仿佛还记得见过其他城市的冬景,又想起了奥登的《布鲁塞尔的冬天》:
寒冷的街道缠结如一团旧绳
喷泉也在霜下噤不作声
走来走去,看不清这城市的面容
它缺少自称“我乃实物”的品性
只有无家可归和真正卑微的人们
才能确切知道他们身在何处
他们的凄惨集中了一切命运
冬天紧抱着他们,像歌剧院的石柱
阔人们的公寓耸立在高地
几处窗子亮着灯光,犹如孤立的田庄
一句话像一辆卡车,满载着意义
一个眼光包含着人的历史
只要五十法郎,陌生人就有权利
让这无情义的城市送上温暖的胸膛
我还是看不清布鲁塞尔的冬天,也许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相距太远了,于是那座城市的味道也只能让她的市民感受和体味了。我被愈来愈寒的黄昏的风吹着,不得不又起身站着,想起去沏一杯又香又苦的茶来,继续地品味着冬天那丰富的人生的味道。
前一篇:《色戒》:苍茫中的火光
后一篇:看《投名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