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m8eqBzy79o9xhSOL0b&690
还状元刘绎教育家本色
——写在《状元刘绎和他的子孙们》出版之际
凌翼
永丰是一块肥沃的人文土壤。这里诞生过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精英。晚清状元刘绎就是这个群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历史长河漫流,逝去的人文重新被后人挖掘,这就有了《状元刘绎和他的子孙们》的出版。这部书的作者就是状元刘绎的六世孙刘希汉先生。刘绎后裔如今繁衍至第九代,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时间跨度近二百年,其后裔已达四五百人之众。如今,他们分布于海内外,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永丰乃至江西的佼佼者。
谈到永丰,必然谈到欧阳修。作为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卓越才能被后世一次次擦亮。他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欧阳修文风诗韵浸淫过的土地,后世涌现过不少优秀人物,如元末文学家刘鄂,明永乐二年状元曾棨,明代兵部尚书、江右王门代表人物聂豹等,为永丰的历史增添着光彩。
晚清时期,永丰历史上又诞生了一位名噪一时的人物——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刘绎。江西自唐初开科以来,诞生了四十三名文科状元,刘绎是其中的最后一位状元。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刘绎生不逢时,中状元不久,中国古代史即被鸦片战争野蛮切割,揭开了一段灾难深沉的中国近代史。
三十七岁高中状元的刘绎,从翰林院修撰被召入南书房,成为道光皇帝的机要秘书。南书房的工作,虽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但常侍皇帝左右,地位十分显赫。皇帝闲来无事,南书房入值便与皇帝论经史、谈诗文。每当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南书房入值也要记注存档。当然,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也是南书房入值者的工作。不用说,在南书房工作的刘绎,一跃而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心系教育的刘绎,在南书房憋闷久了,道光皇帝诏令他出外任山东学政。任期不到两年,道光皇帝又一纸诏令将他召回南书房。道光皇帝知道刘绎孝顺双亲,为示优待,特许刘绎将父母接到禁内澄怀园,以便亲侍供养。但好景不长,父母毕竟年事已高,从南方来到北方,水土不服,刘绎请求回南方归养。这一走,无异于放弃了眼前的大好前程。
回到故里的他,受邀主讲于吉安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书院。岂知,他这一讲,就是三十年光景。作为教育家的刘绎,以状元之博学为生徒授业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在教学中从不发偏激感言,也不落虚空,以省察躬行为本,对于学生,也不专以文艺论优劣。刘绎主讲白鹭洲书院时,撰“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门联,镌刻于书院门前石柱上,嵌于钟鼓楼的匾额“卉青原台”四字,为刘绎题书,至今犹存。
走出京师的刘绎,并非没有机会重回庙堂。在太平军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将他召回京师,欲委以重任,但刘绎仍以母亲多病乞归侍养。太平军占领永丰县城时,刘绎携母避居乐安、吉水等地,以自己的影响帮助地方办团练。后来,朝廷授刘绎三品京堂衔,督办江西团练,训练地方武装,维护一方秩序。
刘绎一生,不仅遭遇太平天国战乱,还遭逢两次鸦片战争。当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没有袖手旁观。他竭力反对吸食鸦片,力主禁烟,“官吸之则废事,兵吸之则废守。富者败家,贫者丧身。”他对于国本日渐亏蚀的状况,主张培植元气,关键在于得人才,固民心。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肆无忌惮地侵入长江腹地,刘绎义愤填膺,提出:对入侵长江的英舰“沿江固守”,耗其粮食、弹药,断其归路,然后聚歼之。鸦片战争失败,刘绎又上书户部尚书祁隽藻,反对赔偿烟价与战费。拳拳之心,可昭日月!
刘绎著述颇多,平生为文,下笔必求“立言”之旨。他的文与诗,强调一个“真”字。要求情真,言之有物。其著述现存《存吾春斋诗钞》十三卷,另有笺经评史及语录等未编辑的遗文数十万言。晚年,刘绎受江西巡抚刘坤一委任修撰《江西通志》,任总纂;后《吉安府志》《永丰县志》也相继编修,又委其任总纂;与此同时,他奉旨编修《客家刘氏族谱》,朝廷诏令任总纂。此三志一谱于同治、光绪两朝先后修成。曾经意气风发的刘绎,此时也已垂垂老矣,他在《八十自序》中说:“平生进未尝有一日诡遇,退未尝有一日暇逸。”这或许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在永丰县,有一座与状元刘绎密切相关的建筑。它经历过近千年的风雨,始终耸立在缓慢流淌的恩江河畔,这就是名声显赫的状元楼。该楼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当时的永丰县令吴南老为纪念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礼部考试取得第一名的欧阳修和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参加殿试而钦点为状元的董得元而建。明成化年间,知县魏梦贤又重修状元楼,并将“状元楼”更名为“三元楼”,纪念状元曾棨、罗伦,解元朱缙,会元王昭明、张唯、曾鼎、陈律、罗奎等人。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刘绎高中状元,又一次将楼宇修葺一新,并将“三元楼”恢复为“状元楼”……一座状元楼,承载着永丰近千年的人文底色,真可谓浩繁跌宕,令人叹为观止!
http://s13/mw690/001m8eqBzy79o9AkLdqfc&690
本书文字除了落墨于状元刘绎,更多的笔墨点缀在其子孙们身上。此外,永丰的风俗民情,也是作者笔底生辉的地方。作者怀着对先祖刘绎的敬仰和为时代立传的精神,以耄耋之龄,寒暑奋笔,写下了这部洋洋六十余万字的长篇家族小说。本书描述的这个特殊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书香世家。故事从刘绎父亲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人物众多,可谓一部别样的“红楼梦”。在今天,每年出版的图书包罗万象,但写状元世家的小说,恐怕还是第一部。状元世家的兴衰史以及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共同推动着故事走向今天!
2017年3月9日于浔阳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