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与张扬

(2013-10-01 20:36:51)
标签:

杂谈

    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派,还作为“隐逸诗人”的鼻祖而名载史册。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29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建威参军,41岁任彭泽令,八十余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从此开始归隐生涯,与诗酒为伴,完成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存诗百二十篇,作品构思奇特,语言质朴、自然、清新,具有独特风格。这些诗篇传至后世,留下无比丰厚的文学遗产与精神财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这些诗作大多反映恬淡的田园生活,他是知识分子,但也是耕作的农人。他将自己寄身宦海生涯的十三年喻作“误落尘网”,一旦回归自然,投身田园,顿有鸟入山林、鱼游江海的欣慰。他清醒地认识到,官场不过是“樊笼”,一旦解放,哪怕将自己置身于村野田舍之中,也是身心俱健,犹如生命获得洗礼和新生。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混乱、痛苦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又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热情浓烈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奇特的现象,越是政治混乱,思想越是自由。这可以从战国时代可以看出,整个中国大地被无数的小国瓜分,国与国之间争斗不息,但就是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庄子、鬼谷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受到特别的影响,期间,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使得这个时期三百六十余年间,在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形成那个时代的特定文化土壤。
    正是由于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与黑暗,人们不得不转而向外寻求思想解放,回归自然便成为那个时代知识阶层特有的标记。钟情自然,回归山水,可以彻底摆脱浮华荣辱的羁绊,追求形神结合的放旷与自然。对自然的渴望,从而彻底解放了形体与精神的双重枷锁。陶渊明本来就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教化,怀有“猛志逸四海”的大志,早年他积极投身时代洪流,追求功名,参与军政事务,但最后发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难以在这一酱缸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名节,更枉谈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本来怀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入世,在实践自己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却遭遇种种难以冲破的壁垒,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矛盾与愤懑心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这个文弱书生空有凌云之志,转而开始他生命中真正富有意义的新探求。退隐山林,侍奉田亩,与诗酒长相厮守,这样的生活才是常人仰慕却难以企及的。陶渊明的“以退为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艺术表现,也是中国智慧的独特范例。明知仕途混沌,为保名节而隐退,通过隐退而开辟自己人生的新境界,这样的“退”实则比前一种“进”高明千百倍,没有超凡的智慧无法完成此高难度的华丽转身。中国几千年产生过无数隐士,庄子成为一代哲学先贤,鬼谷子有通天彻地之绝学,而陶渊明一隐则成亘古少有的伟大文学家。这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进取方式,几人能企及?难怪后人佩感曰:“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方宗诚《陶诗真诠》)
    在陶渊明看来,隐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表示他自己生活在真空中,他依然是个社会人,有社会的属性,他的周围有勤恳劳作的农人,也有出仕时结交的文人学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陶渊明每天与淳朴的村人相处,这反映在他的诗文中,则让我们看见了质朴与自然,纯真与守拙。他身处偏僻之地,只有少数的好友从繁华闹市来看望他,不过是对饮叙旧而已,真正影响他创作的依然是他明澈如水的心地和清朗如月的山野气象。诚如鲁迅先生所言:“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后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并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而已。在中国还有另一种“隐士”,他们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所谓的“隐居地”,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隐士”的氛围,更确切的说是“高士”的名声,其根本目的还是想引起当权者的注目,进而谋求官职。历史上这样的人可谓不胜枚举,这种“隐士”一边“隐居”一边观察政治风向,适时而动,诸葛亮、刘伯温就是这种“隐士”中的例子,当他们还高卧隆中或青田之时,就对天下大势了然于心,并且为他们的主子刘皇叔、朱元璋制定出了详细的夺取天下的计划。而陶渊明不同,他只是住宿在自己的茅舍下,游走于山野林泉,与鸟鸣作伴,与溪涧作伴,酒成为他日日佐餐的美食,诗句则常常在他的嘴边溜出,吟哦有声,与生气盎然的四野浑然成无与伦比的艺术情境。
    年过不惑,对仕途的彻底绝望,坚定了陶渊明追求自由与自然的决心。在历经一番痛苦的挣扎后,陶渊明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换,在形体上和精神上都解放了,获得了退隐后的生命自由。“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一怒吼难道不是千古希声吗?陶渊明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一面读书作文,一面躬耕陇亩。这是何等的放达啊!他的归隐表面上看是对现世的极度沉寂,但骨子里确是对生命个体自由的一种极度张扬。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不难想象,陶渊明与妻翟氏志同道合,安贫守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这种生活对于农人来说是日常风景,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陶渊明置身田园,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依照这位大诗人的性情,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对于仕途,陶渊明践行一匹“好马”诺言,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去“吃回头草”。换作他人,陶渊明完全可以安逸地做他的彭泽县令,过着舒适、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却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作为有骨气的一代诗人,他毅然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归隐生活。山林也好,田园也好,他周身充满大自然释放的负离子,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更吟哦出了独具风格并流芳百世的诗文,为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传之千古而弥新。他是社会人,即使身在田园,也关心时局,咏史抒怀,时常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心怀。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人世前途的美好充满憧憬与向往。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陶渊明却独辟蹊径,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玄言诗思想内容空洞无物,浮浅乏味,了无生气。而陶诗异峰突起,平淡自然,这不仅在当时给沉闷的文坛吹进一股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即使今天,他的诗歌仍然放射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光彩,让我们匍匐折服。
    读陶渊明的诗,常读常新,为一代代文人所倾倒。“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五首之二》)诗人许多写田园生活的诗,都能有机地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瑰丽多姿。每每读其诗,总有一种水墨荡漾,一幅田园气象,那些“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农人整日为农事忙碌着,他们不是简单的农民,他们是乡村哲学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作为诗人的陶渊明除了躬身农事还能赋诗,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往来造访,虽然住宅不够宽敞,只能“蔽床席”,但这些耕作的农人也能与他一起“奇文共欣赏”,这样一个环境,人事物那样的谐和,这在官场中哪里能够寻得到啊!因而,读其诗,身心俱静,如受禅悟,所有尘世的烦恼皆可抛于九霄之外。
   苍茫大地,陶渊明独自一人在这“路曼曼其修远兮”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着。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取代,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在归隐的瞬间入主他的灵魂深处了。只有在至静的环境里,才能仰观天宇,俯察大地万物,静听自己的血脉与宇宙大川同循环。在喧嚣的市井,整天蝇营狗苟,连自己的心跳也难以察听,岂能听见天地的发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之一)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而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才有“不乐复何如”的慨叹!  
    我们再来看一幅山居图,诗作即是一幅画作:“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十一)某天,陶渊明邀请友人松下坐饮。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生命自由的成功,也成就了他的诗文。他的才华在自由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成为影响后世的一代诗歌巨匠。试想,如果没有陶渊明的归隐,而他一生只在政坛的风雨中飘摇,可以肯定地说,就不会有今天我们读到的那些美好诗歌的。但在当时,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佳品,那个时代,人们热衷于华丽的骈文。直到南朝萧统搜集整理他的诗文,为之编集作序,陶渊明的诗名才渐渐鹊起。唐宋时他的名声大震,缘于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钦佩他的才华。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与苏辙诗》)陆游也曾读陶诗到“乐以忘食”的地步。就连南宋思想界的旗手——朱熹,也视陶渊明为古今第一流高士。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和后世的很多诗人,唯其如此,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直至今天。
    任何人的人生或许都要经历困顿与挫折,陶渊明也无疑深刻体验了那个对生命探求的艰辛过程。他的祭酒、参军,出任县令等经历说到底也是困顿、挫折的历程,生命的航向到底在哪里?他自己一次次追问,但都不得而知。但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他最终选择归隐,这种生命探寻,直至一篇篇诗文频出造就的奇观,对后人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诗歌艺术上,还体现在思想上。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炽畅,处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那个时代,玄学被学子奉为至宝,唯有陶渊明以归隐这种方式,独辟蹊径地思考人生哲学,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终结了那个时代。
   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自作品问世以来,便被后世广泛追问。这个桃花源到底是在何处?有没有桃花源这个真实的所在?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就能听见或看见人们打着桃花源的旗号兜售诸如商品房、人造景点。仅桃花源这个地名在中国就有十余处。桃花源确实是人们理想中的一个神话所在。人间难觅,所以才被传说。陶渊明当时所描绘的那个实地今天不复存在,只有靠后人在自己的梦境中去复现。《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思想结晶。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也是作者对于追求生命自由的热切渴望,自由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追求,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陶渊明不仅是一座诗歌的高峰,还是一座思想的丰碑,更是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永久楷模!他永远值得后人钦佩与学习!

                                                              2013年10月1日于北京太阳星城金星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