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好朋友

电影《你好,疯子》观后感。
http://s8/mw690/001m8bsSzy77M2dHz3907&690
http://s15/mw690/001m8bsSzy77M2dIZP0fe&690
前几天一个人抽空去看电影《你好,疯子》。虽然瑕疵很大,但属于即便事先知道会吐槽也会去看的那种。看完也没后悔。
先吐槽。可能这种剧情,少不了在呈现上玩些故弄玄虚吧。贯穿始终的悬疑片常用之唰唰唰大闪回之后,最跌眼镜的是,结尾竟然扔出一个彩蛋来。
观影后坚持看完字幕是我的习惯(表示对创作团队的尊重),为此好几次捡到大家错过的彩蛋。可是这次,真不如不看!可能我这人情绪太敏感,原本的结局已经让人很安心了。好死不死搞什么彩蛋呢?
(吐槽而不剧透,我很努力了。)
所以,这篇观后感的前提是,假装这个彩蛋不存在了。(摊手)
一切截止到冬日暖阳下,安希追逐载着另外6人的公交车,一条大路通向全新开启的人生,女主露出微笑的美好画面。(持续摊手)
此处再甩一个槽点,也是我认为本片最大的败笔。
整部影片剧情前后脱节,前半部分讲(被困者的)人性,后半部分讲(疯子的)任性。最核心的戏剧冲突都不一致,看完感觉像看了俩片。
当然,一部电影可以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叙事线。但个人认为《疯子》的主次实在没处理好。有一种打仗时一座山刚要攻下来突然指挥官调转枪头斗志昂扬地向另一高地发起猛攻的感觉,扛枪的我们一脸懵逼。
前半部分剧情,让我想起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的经历。
“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件事情本身就TMD不正常。”这句经典台词似乎揭示了影片主旨。逃不出的仓库代表着被社会环境禁锢,在证明自己没疯的过程中,人性纷纷落马溃败,无论道貌岸然还是忠厚老实,都在荒诞的现实中被逼成了疯子、魔鬼。只有那个惟一不正常的、精神恍惚的安希,一直在祷告,在无力地试图拯救自己和身边的人。她是惟一的疯子,可到底谁是真正的疯子?
到这里,片名《你好,疯子》还是很贴切的。
顺便说一句,编剧对于记者的刻画:沉稳、固执、情绪化、统治欲……心有戚戚焉。
后半部电影,我倒觉得叫《再见,好朋友》更合适。
原来,这7个“素不相识”的“人”早就认识,他们都是安希的“好朋友”。而且他们根本不是人,是疯子安希精神分裂出来的附属人格。
剧透就到这里。我想起英国女画家Kim
Noble,她因童年经历罹患人格分裂,最多时体内曾“住着”20多个人,最终稳定为12人。这12人都是天赋卓越的画家,且作品风格各异,还一起办过画展。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却又多么痛苦的事。
安希的画作,是影片重要线索之一,不知编剧有否借鉴Kim的故事。最终安希的好朋友们出于对她的爱护选择自绝(写到这发现剧透在所难免),实际上,这是安希战胜自我的过程。
安希的附属人格,代表着她在成长中的情感缺失。我对精神病理无从研究,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想象有这样的朋友或爱人。他们大多以影视剧、动漫或小说角色为原型,偶尔也有凭空塑造的。在独处的时候,我想象他们在我身边,有时也会不自禁地对话、动作,甚至一人分饰两角。但始终没有认为他们真实存在,这种幻想没有控制我。
对此,我无从解释,也不知道是否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或许,孤独不仅源自缺失,也与内心太过丰盛的需索有关。
说回电影,在某个瞬间,我想,如果他们都死了,安希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在她的世界里,是他们一直在呵护、陪伴她。就因为她是大多数人眼里的疯子,就要杀死他们,让她做回一个痛苦的正常人。这真的好么。
看了一些影评,多数人对影片的舞台剧痕迹横加诟病,认为电影语言没有发挥优势。确实,由于几乎所有叙事都发生在封闭空间内,而且本身演的就是一帮不正常的人,《疯子》的舞台化比《驴得水》还严重。从空间布局、道具摆放,到表演、台词,甚至用光,都像是在大屏幕上看话剧。但是,我倒觉得还挺喜欢。这种事,见仁见智吧。
只是,比起《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人格分裂这个话题好像太小众了点。就像周一围在片中说的,“毕竟大家都不是疯子。”不过,冲着喜剧风格的海报和王自健,应该会有很多人被忽悠去看吧。不知票房如何。
惟一没有争议的应该是演员,尤其万茜一人分饰7人,自己跟自己对话那段,简直演技爆表。金士杰、周一围在我看来也都是演技不错的选手。
http://s15/mw690/001m8bsSzy77M2dIZP0fe&690
就酱。
前一篇:也许这是日报体育版第一篇摇滚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