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街掷子队(原稿)

(2012-12-10 13:48:02)
标签:

杂谈

李宽师傅忒能聊,采访时净受教育了。那天去给老爷子送报纸和照片。拿着删减较多的见报稿,说,到不到的,您多担待吧。爷们看都不看说,嗐,什么到不到的,我就看你俩都实在人,回头有空上家来!临走还给我上根烟。
还是喜欢宣武那边的人,不止因为情结。
(又有大叔要给我介绍对象,唉。)

http://s6/bmiddle/4a19292atcfed3d4feaa5&690
队员正在练习。

http://s11/bmiddle/4a19292atcfed3e30faca&690
掷子队最小的队员李畅,是李宽的孙子。队里有句玩笑:“队长内孙子,特好!”王运/摄

掷子:习艺健身,修心为上

    清晨7时,走进牛街西里一区大门,远远就听得汉子中气十足的吆喝,偶有重物落地“咚咚”作响。闻声寻至“民族体育场”,见到了正在晨练的牛街掷子队。几名队员抛接一块城砖大小的金属块,手法灵活,身姿矫健,因势顺力,举重若轻。“这是掷子,清朝传下来的。”69岁的李宽是掷子第四代传人,也是掷子队队长。他说,练掷子不仅是为娱乐健身、传承技艺,更能学会做人。

清宫秘技传世人

掷子雏形曾为狩猎之用。满族入关前以打猎为生,将石块系在绳端,策马击打猎物。1644年,顺治皇帝担心族人贪享富贵、荒废武功,便集合部分八旗子弟训练“扑户”,即中国式摔跤。掷子当时作为扑户的一门习练手法,属于大内秘技,并未传到宫外。清朝灭亡后,“大内高手”流落民间,扎根牛街一带。为养家糊口,跤师们开始收徒,但并不公开习练。

此后,掷子逐渐发展成为独立项目。上世纪末,牛街拆迁,掷子后人们四散各地,被称为“牛街一绝”的掷子由于失去集中性,一度濒临绝迹。牛街街道办事处担心技艺失传,找到几位仍在牛街的后人,于20003月成立了掷子队,无论风雨每日操练。2004年,队伍有了固定训练场地。这项运动也成为区、街道活动中最具人气的表演,并申报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不外传的宫廷秘技,到如今分文不取,倾囊相授。12年来,不断有“外人”加入,目前常练的队员有二三十位,流动人数则已近百人。“时代变了,好东西就得往外传。”李宽说,“不然,没了太可惜。”

习练讲究“顺静意”

    掷子状如老式挂锁,早年均为石凿,也叫石锁,如今铸铝、铸钢的都有。“过去在朝中,石锁和掷子有不同练法,石锁练力量,掷子练技巧。传承中合二为一了。”李宽指着地上大大小小的“砖儿”介绍道,“7斤半、15斤、20斤、25斤……30多斤的都有。”

    掷子看似简单笨重,没几年功夫根本“逮”不着,仅基本手法就有掏、攥、扦、拉、勺、簸、堵、圈等十余种。扔掷子讲究“手、眼、身、法、步”结合,根据“砖儿”的转向和速度选择手法、步眼。练习时要集中精力,眼疾手快,看准了出手,以最恰当时机将手伸进两指半宽的缝里,早了、晚了、抓错地儿都不行。“练掷子讲究‘顺、静、意’。关节要顺,思想要静,意志也要坚强。”

    要说掷子的健身功效,可不仅是长力气。“练的时候,颈椎、膀子、腰腿……全身都在动。更重要的是,掷子练眼力、练反应,心随‘砖儿’动,练久了哪都灵。”李宽笑说,队里老哥儿几个最不怕的就是脑子糊涂,而且个个乐观爱笑,“虽说岁数大了,但人老心红!”不过他也提到,扔掷子有一定危险性,初学者一定要在师傅的辅导下练习。

磨练意志修德行

    中国武技有句老话:“习武先习德。” 掷子同样不是只为强身健体而练,其中更蕴含了许多为人之道。“练功要修心,要学会怎么做人,懂得互敬互让、人捧人高。”李宽直言,来拜师的若是不孝父母、无信无义之人,天赋再好也不会收,“时代怎么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这也是咱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牛街掷子原汁原味,保留着项目的老规矩。“拿掷子时屈膝垂手,身体稍向前俯,动作很像‘打千儿(清代满族男子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合练者的尊重。晚辈给长辈递掷子也要躬身,练习时要请年长者先扔。”此外,拿、扔、接掷子都有客气话儿,请人扔给自己要说“您赏着”,没接住掉“砖儿”了要说“我的”,表示歉意,“行内有句话叫‘抬头看身,低头看把儿’,意思是抬头看扔得对不对,低头看拿得准不准。老师傅传下这句话,其实是告诉后人要‘抬头看路,低头做人’。不懂得礼貌、谦和,练不出好玩意儿。我们这队里,‘牛人’可多了,小领导、大老板都有。可只要拿起这掷子,一句旁外的话都没有,都跟亲兄弟一样。”

    练掷子,必须持之以恒,更磨练意志品质。“铁的碰肉的,尤其冬天,碰一下疼得钻心。”李宽伸出左手,掌心一片老茧,拇指韧带被砸断缝针的疤痕依稀可见,“谁要说没戳过手、没疼过,不叫扔过掷子。练这玩意儿得有股子‘横’劲儿,不是横主儿不行。”

    36岁的马永春是一家公关公司的运营总监,在石家庄老家时撂过跤,当年骑自行车慕名而来学掷子,如今已78年。最近搬了家,他仍坚持每天上班前驱车来练一会。“也有受伤的时候,但既然嚷不嚷都是疼,还嚷它干嘛?咬咬牙就过去了。”马永春说,掷子最吸引他的就是对意志的磨练,“它追求由外至内的修为,刚开始练筋骨、眼力,后来练的就是品质、胆气。现在年轻人大多没吃过苦,希望喜欢室外运动的同龄人都来试试!”本报记者 王笑笑 实习生 王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