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快乐轮滑原稿

标签:
杂谈 |
开始贴稿子充数了。删了一半,发头版的稿儿,只评个B类,唉。不过是扫街扫出来的选题,还算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吧。我是基层口儿体育记者……
“鸟巢”快乐轮滑 追赶别样青春
“不要问我的年龄,我们永远年轻,快乐来自我们的脚下,幸福漾在我们的脸上……”昨日清晨,伴随着音响中嘹亮的队歌,数十位身着 统一服装的轮滑爱好者在国家体育场北侧广场上“操练”起来,矫健身姿与街头“追风少年”并无二致。不过,当他们摘下头盔,露出满头银发和额上的皱纹,旁人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群“爷爷奶奶级”的业余高手。
上午8时到11时,是北京“鸟巢”快乐轮滑队的活动时间。这支主要由中老年人组成的轮滑队,成员平均年龄62岁,最年长的老爷子已经83岁高龄。“我从2006年开始玩轮滑,起初只有3、4个人,现在队员已经超过120人了。”61岁的姜平利是轮滑队队长,说起队里的事,姜队长就收不住嘴,“这么多年,一直自由加入、免费培训。许多年轻滑友都佩服我们的精气神,就连来观光的‘老外’见了,都冲我们竖大拇指。咱轮滑队,可给北京中老年人争光了!”
2010年9月,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为快乐轮滑队划定了固定活动场地。每天上午,歌声、喊声、笑声、轮滑鞋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嗡嗡”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加油!再跟一圈!注意摆臂!”姜平利带领队员,围绕跑道一展身手。“来!喊一个!”几圈下来,大伙儿头上都冒了汗,高喊口号为自己鼓劲:“我爱轮滑!开心快乐!耶!”
“两天不来,可有失落感了!”64岁的韩剑锋笑说。退休前常年伏案工作,令她的腰椎、颈椎饱受折磨。自从去年6月开始玩轮滑,韩阿姨的病再没犯过。“我年轻时经常梦见自己会飞。轮滑的感觉,就像飞起来一样,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一老太太。”韩阿姨笑说,鞋穿在脚下,却圆了自己“长翅膀”的梦。72岁的林运泰也说,自己玩轮滑的瘾已经戒不掉,“有啥事下午办!上午?雷打不动来‘鸟巢’!”
“待会都上我这领照片来啊!”姜平利一声吆喝,扬了扬手里的一沓照片,这是队里几位摄影爱好者免费为大家拍摄、冲洗的。“我们不仅有摄影组,还有自己的管乐队,队歌、队徽都是队员创作、设计的。”姜平利说,队员在娱乐同时,更结下了深厚友谊,“平时活动有人自备药品,夏天队员们轮番买西瓜请客。冬天一起滑冰、滑雪,有空就组织爬山、郊游,还一起‘K歌’呢!”林运泰也感叹,这种亲人般的感情,与健康同样难得,“在这个快乐、奉献的集体,能收获真正的身心健康。”
正说着,轮滑队“形象大使”马劲夫来了。这位队里的“活跃分子”,今天没带“行头”,是特意来请假的。“老家来亲戚,几天来不了。可3天不见队友就想得慌!”62岁的马劲夫会滑水冰,但轮滑以前在他的概念里,一直是年轻人的玩意儿。3年前,因为下岗、患病等诸多不顺,马劲夫的人生陷入低谷,精神几乎崩溃。“打听到这来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两年根本不用去医院了,关键是情绪也有很大改观。”队中的快乐氛围,让马劲夫自信、阳光起来,“我现在这心态,就是一20来岁小伙子!”
被“任命”为教练的赵跃说,其实轮滑并非中老年人的“禁区”,只要戴好护具、做好防护措施,并不危险。“起初肯定都害怕,身体僵硬。我们就先教站、蹲、踏步,循序渐进,克服心理恐惧。”对于不同性格的滑友,赵跃也会因材施教。而作为只有5年滑龄的爱好者,这些教学心得全是他自己下功夫摸索出来的,“中老年健身一样可以时尚。不是有句话说‘独乐不如众乐’吗?让快乐轮滑的身影点缀‘鸟巢’是我的心愿。”姜平利则说,快乐轮滑精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生一世的追求,“就像我们的奥运精神、北京精神一样,要永远传承下去。”本报记者王笑笑实习生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