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几篇稿子,是编辑未修改前的原稿。只是备份一下。
感谢各种足够轰动的新闻事件,也感谢自己休假后打了鸡血般的工作劲头。总之复出3周后,已有4篇A稿。看着考评系统上的数字,真是赏心悦目,这样的效率已接近历史最高。也让我开始认识到或者说终于无奈承认,在业务上,什么是自己无以弥补的短板,什么又是可以发挥的长项。
再次回到这个岗位上,心态有了很大变化。有时你只需要面对一份工作,做到敬业,而不是用理想和理想主义羁绊自己。这样做事会从容平和得多。
再次严重感谢边老师紧要关头出手相助,让丁宁这篇稿子更趋近完美。照片将不将就我不在乎,那是编辑在乎的事。咱俩感情不将就。还有一直以来给我各种帮助的各种同行和老师们,在此不一一点名。当有一天我退出江湖,你们当是我最怀念的经历。
丁宁那组两篇感觉很满意,处理成通讯体更有成就感。言论稍有些逻辑问题,这方面还需要积累。稿子很长,没有耐心读完的,就看到这里吧。
多面丁宁憧憬奥运金牌
本报记者王笑笑
本月20日是新科世乒赛女单冠军、北京队新锐丁宁的21岁生日。然而在日前公布的首期伦敦奥运会女单参赛名单中,她却榜上无名。“还有一年时间,我不会过多考虑结果,只想把过程做好。”日前丁宁在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及奥运会,这个大大咧咧的“90后”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平和与坚定。她说自己的目标不会变,“若能如愿走上伦敦奥运会赛场,我有信心把金牌捧回来。”
世锦赛冠军:夺冠不知该哭该笑
问:女乒5位主力中,此前你是惟一没拿过单打世界冠军的。去鹿特丹之前,有没有想过把奖杯抱回来?
答:应该说一直在想吧。其实我一开始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被媒体朋友发现了(笑),大家都在写,觉得我这个主力分量不是很够。但其实不是因为这个,这次才非拿不可。而是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拿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是从小的梦想,打到这个水平了肯定很想拿。所以一直是以此为目标去努力的。
问:对冯天薇那场球,面对中国女乒最后一个外敌,而且还有“莫斯科情结”在里面,你好像特别紧张。当时内心里有没有给这场比赛赋予特殊意义?
答:确实很紧张。虽然我总说,自己从莫斯科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了,但别人不会认可。只有在大赛中战胜对方,证明自己,人家才会说:“丁宁真的走出来了。”平时公开赛什么的赢了也没用,因为那种小比赛,莫斯科之前也赢过她很多次。这次世乒赛和她打,虽然紧张,但整体情绪把控还是不错的,技战术运用很到位。
问:好多人说你夺冠时太冷静了,连张怡宁都会扔拍子,但你几乎没有庆祝动作。当时最后一分拿下来,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答:当时第6局落后,只想着把眼下这个球打好。包括最后一个球,打了很多回合,一直在跑、救球。直到晓霞打丢那一瞬间,我才觉得有点释放。但根本来不及想太多,只是问自己,真的赢了?真的是世界冠军了?有点不真实感。然后就是觉得开心,但也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好像什么东西放下来了那种失落。当时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哭还是要笑,有点纠结(笑)。
问:当晚情绪如何?有没有亢奋很久?
答:还好,因为第2天还有双打。虽然很高兴,但还是想着要把双打打好,所以没有整个松下来,还是在比赛状态中,否则第2天很难再提起精神来。
问:回国后也没怎么庆祝吧?
答:对,回来先是倒时差,然后就是总结,总结完就恢复训练了,没有时间庆祝。弦松过一点点,但马上又紧起来了。
北京队主将:希望成为中流砥柱
问:世乒赛回来就是联赛了。现在打联赛的心态和环境,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答:压力和责任更大些,外界对我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都会大很多。别人和我打时,心态上几乎没有波动,她会觉得对手是世界冠军嘛,全力去拼就是了,赢了赚,输了算。但其实大家在国家队,本来水平都是很接近的,所以我就很难打,困难比以前要大。这也是我面临的新困难,与莫斯科失利后的困难不同。
问:今年联赛目标是什么?
答:保级(无奈地笑)。个人而言,目标就是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挑战,能做得更好,挑起北京队大梁。比如舆论压力,现在我输了球,大家会觉得是大冷门,觉得不该输。这也是成为顶尖运动员的毕竟之路吧,想参加奥运会、当领军人物,就得能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位置。今年队伍非常年轻,我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成为中流砥柱,保持积极心态去拼每一场球,在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问:平时跟张怡宁有联系么?她会不会给你一些建议?
答:宁姐从小看着我长大,我从像她的小跟班,一路走到并肩作战,这种感情肯定不是一般的队友感情。不过因为有时差,而且两人都很忙,所以联系不多。有时在网上遇见,主要是聊聊最近的生活。以前她在队里,聊天总说球,现在反而不太局限于聊球了。
问:你是大庆人,但10岁就来北京打球了,对这座城市和北京队的感情怎么样?
答:过去20年一半在大庆,一半在北京,对这里的感情非常深。很多人都觉得我是北京小孩,北京球迷对我都很爱护,把我当自家人。听到人家说“这是北京队的丁宁”,这种感觉特别好。北京队对我也是用心良苦,更让我觉得要做好该做的事,继承北京队的优良传统,打好球,做好人。
下一站天后:有信心夺奥运冠军
问:如果拿了世锦赛冠军,却没报上奥运会单打,会不会觉得很不甘心?
答:我不会想“如果”。毕竟离奥运会还有很长时间,期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就算现在报上了,状态不好也会被换掉;没报上反而说明还有机会,继续在竞争中去证明自己。所以我现在不会想报得上报不上,如果想着可能报不上,那就不用努力了,就没动力了。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想法。我现在有机会去争取,这个机会同样得来不易,只希望尽量做到最好。
问:你认为自己在内部竞争中,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答:我们这些竞争奥运资格的人,都具备很强的实力,谁也不会有很大优势或劣势。如果有明显缺点,打不到这儿就被淘汰了。所以关键看的是面对压力时的心态、临场的把控等等,还有平时的积累。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才能脱颖而出,单方面的优势也不会长久。
问:你说过下一目标是伦敦奥运会。如果让你去打单打,有信心拿金牌么?
答:肯定有。队内竞争这么激烈,完全是靠实力说话的,不可能投机取巧。如果选了我去打奥运会,说明我确实具备最高水平,那我就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但是也会有很多困难。
问: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是经验么?
答:不是,队里除了郭跃打过奥运会之外,我应该算是大赛经验丰富的了。最大的阻碍可能还是自己吧,怎样把控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做得更合理。怎么说呢?你对困难的准备,对比赛的预知、预判,就是这些。如果能把这些做好,就没什么阻碍了。中国队是世界上最强的,只要我们正常发挥、做好自己,肯定能赢,别人是不可能战胜我们的。
问:想象过拿到奥运冠军那种情景吗?像张怡宁那样。
答:肯定想过,看着她拿,自己也希望成为像她一样的运动员。那么辉煌,那么伟大,创造历史什么的。不光是乒乓球,看哪个项目拿冠军我都会想。比如前两天看李娜,太帅了。
“90后”小丫:年轻一代挺能吃苦
问:抛开运动员这层身份,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年轻人?性格对打球有帮助吗?
答:应该属于比较开朗、外向的那种吧,很阳光,喜欢开玩笑。每个人打球的风格都跟性格有很大关系,我觉得自己在场上比别人更释放。很多球迷也说,很喜欢我那股拼劲儿。
问:你觉得作为年轻世界冠军,和传统意义上那些优秀运动员相比,气质上有什么不同?很多人认为“90后”吃不了苦,你觉得呢?
答:老队员内敛的比较多吧,我们这一代可能更个性化一些,比他们更释放、更开放。能不能吃苦,还是要因人而异。现在很多运动员都是“90后”,都挺能吃苦的,都吃了好多苦(笑)。
问:和老队员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有代沟吗?比如马琳、王励勤。
答:我看他们都挺时尚的(笑)!不过有时候郭焱姐也会说我们“思维跳跃”,跟她们的想法不太一样。
问:休闲时有什么爱好?你在乒乓球以外的领域,还有什么偶像?
答:其实休息时间都很短,也就是睡睡觉、吃吃饭,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其实我挺喜欢篮球的,喜欢NBA球星科比。我妈妈以前是篮球教练,我小时候总泡篮球馆。虽然不是很懂篮球,但喜欢看科比打球,太帅了。不过没时间太关注他,也没追过星。有几次他来北京,但我没机会去看,很不凑巧,挺遗憾的。
问:会不会觉得当运动员,走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路,失去了一些经历和快乐?
答:简直就是没有童年,也没有青春(笑)!什么寒暑假,什么9月1号开学,都没概念,每天就是围着乒乓球。而且我从小离开父母,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处理,总是独自行动。刚来北京时,队里没有外地小孩,周末他们都回家了,整栋楼就我一个人,于是就自己逛王府井去了(笑)。确实很苦,可能搞其他项目的也是这样。但正是因为你付出的和别人不一样,收获才会不一样。如果你的经历和大家都一样,人家凭什么去认同你、关注你、喜欢你呢?所以说,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不会去抱怨、后悔什么。
采访手记:将来的主人
见到丁宁时,她正在国家队球馆里和北京队总教练张雷“对练”。汗流浃背,神情专注,就像每一个吃苦耐劳的运动员。训练结束,她和小队员一起收完球,又若有所思地抓起球拍练了几个发球,才走过来收拾球包。“不好意思,让你等啦。”走下球场的丁宁,一脸阳光的笑容。
熟悉丁宁的人都知道,这位球风凌厉、作风沉稳的“希望之星”,场下是个谦逊懂礼、开朗可爱的“大宝贝”。她爱笑,也爱开玩笑,甚至会跟熟人撒娇、“卖萌”。她积极乐观,拥有同龄人不常具备的从容心境。经过了败走莫斯科的磨砺,21岁的丁宁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懂得如何在心中先将它摆平。
丁宁10岁来京,如今已在北京安了家,但父母仍在大庆,只是不时前来探望。我问她,平时回家还是住队里?她笑着反问我:“家里也没人,没人做饭没人收拾洗衣服,就我自己对着四面墙,回去干什么?”她讲起年少刚来京时,总是“一个人行动”,因此学会了独自处理很多事。说这些时,她的语气中并无抱怨,也没有摆出一副忆苦思甜、自我标榜的模样。如果非要说那轻描淡写中有什么情绪,便是享受——享受时代和环境赋予她的特有的苦与乐,享受磨难、奋斗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收获。
面对这样的年轻人,我在心生疼惜的同时,更有一份钦佩和自省。采访结束,走在路上,听见街边的快餐店里在放一首熟悉的老歌,十分应景:“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作为一名拥有非典型成长经历的“90后”,至少丁宁是有资格扛起中国乒乓球队这杆旗帜的。这并不是说,她一定能在伦敦奥运会上有所作为。评价一名年轻运动员的标准,也绝非金牌和冠军那么简单。
“单飞”变腾飞不是传统体制的失败
抖落球衣上红色的沙土,新科法网冠军李娜即将奔赴草地赛季,备战即将到来的温网。而远隔重洋的国内,关于“娜神话”的讨论仍未降温。当“亚洲首个大满贯”点燃的亢奋之火渐息,人们将议题指向了体制——李娜“单飞”后的重大突破,成为舆论否定举国体制的最佳论据,甚至有人认为“李娜的成功是给举国体制的一记响亮耳光”。
事实是否如此?“单飞”模式又具备多大可复制性?这里或许可以提到一个名字——袁梦。这位生于1986年的湖南姑娘天赋极佳,但少年时因故离开省队,2003年在伯乐引导下以个人身份投身职业网坛,世界单打排名曾达到第86位。她是李娜的“前辈”,是中国网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户”。然而家境并不富裕的她,在国外几乎长年陷于资金窘境,最困难时连矿泉水都舍不得买。至2010年,袁梦在职业网坛共获得比赛奖金268万元人民币,但7年的总投入却是350万元左右。今年3月,袁梦终于选择回归湖南队,很快便在省队支持下赴美训练,并开始憧憬伦敦奥运会。“我知道我的网球梦又要重新开始了。”袁梦感叹,回归体制令自己有回家的感觉,而这并不会削弱打拼的动力,“以前打球是为了活下去,现在还有了一种责任感。”
袁梦当然只是个例,就像李娜也只是个例一样。“单飞”后成绩突飞猛进的彭帅和状态一落千丈的晏紫同样都只是个例,但无数个例背后,是不可忽略的背景。诚然,李娜的腾飞与“单飞”后心理素质提升、团队更具个性化密不可分,但这并不能掩饰“单飞”的艰辛和可能出现的失败。必须看到,李娜等4人“单飞”时已具备一定经验、实力和心理承受力,但对于在巡回赛中仍涉世未深的“小花”们来说,脱离体制风险极大。而对于怀抱网球梦想的少年儿童来说,在网球普及度并不高的中国,高水平俱乐部和网校极少、优秀教练难觅,投身专业队显然能获得更好的训练条件。更何况,培养一名职业网球选手的经济所需,并非普通中国家庭所能负担的。
同时应看到,李娜“单飞”之初所具备的实力基础,是在体制内打下的。如果没有传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她甚至没机会走上职业道路。如果说,没有“单飞”就没有法网冠军李娜,那么没有举国体制就没有网球选手李娜。对于体制内的经历,李娜一直心存感激,并承认自己是受益者:“体制培养是我的起点。我年轻时,国家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请教练、带我到处比赛、负担全部费用。即便现在,有时我还会向中国网协寻求帮助。”在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时,她屡次阐述举国体制的存在意义,“最初进入职业网坛时,我没有条件和能力,不可能只靠自己,国家队这个集体给了我很多帮助。”
那么,李娜的成功是否毫无启示?对此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举国体制走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要有创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管理者才敢于颠覆旧有模式,促成了李娜们的“单飞”。在李娜的成长过程中,前后两种体制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而今的收获不仅不是一记耳光,反而是创新的正面论据——通过传统培养体制为球员打基础,积淀竞争力,拥有必备能力后“自主经营”,厚积薄发。
李娜的经验必定可为人所借鉴,也会促使更多人走上这条路。但切不可片面认识、武断尝试,否则难免矫枉过正、造成恶果。而在网球以外的项目中,是否应尝试“单飞”,也要因人、因项目而异,项目在国际范围内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如何、运动员本身潜力如何等,都是重要的考量依据。每个竞技体育项目都有其独具的内在规律,一味盲目效仿,只会误人子弟。对此李娜也提醒体坛同仁:“项目不同,道路也不同。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重要。”本报记者王笑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