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
(2009-07-27 01:07:18)
标签:
杂谈 |
周日去奥体采访,某知名日用品厂商冠名的少年NBA挑战赛。经过10个月层层选拔,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两万余名8至12岁的少年中,每座城市各挑选80人进入训练营,随后又各选出10名佼佼者组成该城市之队。最后阶段的城际挑战赛在3座城市巡回举行,采用单循环方式,3队经过共9场较量排定座次。
我观看的是最后一个赛区北京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北京对上海。胜者将获得积分冠军,有幸于明年2月前往美国达拉斯现场观战NBA全明星赛。
这个年纪的孩子,状态不稳定并不奇怪。此前京沪两队交手两次各胜一场,场面不知怎样。但本场却表现得实力悬殊,上海队明显高出一筹。北京队进攻手段单调,命中率极低,在主力队员个人能力与对手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战术水平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上海队几乎整场比赛都处于领先。
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从下半场开始,裁判出现明显偏向,直至末节后半段已至睁眼瞎吹的地步,任你不懂篮球也看得出,这是偏哨。最后剩24秒时,北京队再次苟延残喘的追平比分(其实在裁判帮助下已追平几次,无奈上海又都超出),身边的同行笑言,按照他这个吹法,估计就该如此这般了。谁知居然真就这样上演,就像导演安排的一样。
北京队赢了,孩子们各种庆祝,相拥喜极而泣。一旁上海队的孩子们也痛哭不止。实习生告诉我,有人拍摄上海队员哭泣的镜头,孩子哭着喊拍什么拍,然后用上海话骂了一句。
不该输的球,不能随便输得起。
央视不知几频道的大姐,抓住两个上海队主力采访,大概要做类似于“受挫仍不放弃篮球梦想”之类的主题,问的问题极具诱导性。我凑过去听。孩子3次说到裁判不公,都被大姐转移了话题。
受访者为2号黄子恒和7号薛青冬,据我观察俩人天赋极好,尤其后者,身高臂长动作流畅十分合理,一个变向一步能跨出去一米多,场上气质让我一度怀疑他报了假年龄,场下才显出十足是个未升中学的孩子。
之所以没有隐去姓名,我想说,我看好他们。这是本篇博文中惟一一句感性的话。
孩子们都是非常非常痴迷篮球的。黄子恒说,我非常想去美国看NBA,那不是花父母的钱去旅游,是我靠自己的球技换来的。来参加这个比赛,就是为了锻炼自己,检验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
薛青冬说,赢了这场球,不但可以去美国看全明星,更重要的是证明自己的实力,“精彩的比赛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这场胜利。”他说哭不是因为输球,一方面是因为报了太高期望,一方面是对不公平感到气愤,“我们输得不服,裁判不公平。但是我知道哭不能挽回什么。”
采访过程中,两个孩子始终声音很小,情绪低落,但好在起初还抽噎的两人,到结束时已经能自然地说话。央视采访结束后,我上前问他们,此前在校际或其他级别比赛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他们说也有。我想起高中时市传统校的比赛,裁判也是有偏向的。我问你们今后是想走篮球这条路,当专业运动员,还是仅仅作为爱好?两人不假思索的说,是,想当专业的。我说,那这些偏哨之类的东西,包括在今后的道路上还会遇到你们想不到的困难,会让你们有些犹豫吗?两人愣了一下,薛青冬先开口坚定的说,不会的,我还是想打篮球。
当我面对这两个年龄只有我一半大的小帅哥,听这些不加修饰的回答,除了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更懂事、更见过世面,惟一的感觉就是痛心。我拜托那位长相还算英俊的裁判大哥,你也来听一听,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做何感想。
颁奖的时候,北京阵营依旧情绪热烈,上海小子们一个个臊眉搭眼,对比强烈。各种颁奖颁证书让时间持续很久,后来演变为北京队和嘉宾在背板前自个闹腾,另两队不知不觉中已经散开,孩子们各自乱跑。一个上海队的男孩躲在球架后面,抱膝坐着,抬头望着定格的记分牌,一动不动的几分钟,直至被工作人员发现,来拉他,又开始哭。另有一个垂头丧气的盘腿坐在地上,照大合影时任两三工作人员说死也不去,最后被强拉起来拖过去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乐。
也许我太心重,我不知道这场比赛给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创伤——多俗的一句话。即使对于胜利者,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处在一个不成型的年龄,那么容易被影响,被扭曲和被改变。若一路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养成怎么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会认为除了实力,裁判也是胜利的必要因素。甚至可以说,北京队的孩子更是受害者,他们会在这种甜头之下形成这样的思想:这个现象是好的,有利的,必要的。
我不知道裁判吹偏哨是出于什么原因,人际关系?钱财?或仅仅是个人取向(最易排除的是“专业水平”这一因素,因为没有出现找平衡的吹罚)。总之,他绝非单单失礼于10个上海孩子及其团队,而是对这项运动不负责。
篮协放言狠抓成人联赛赛风赛纪,还要援请公安机关介入打击CBA假球黑哨。甭管是真是假,摆姿态也要摆好摆全面好吧。作为一个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的国家,赛风赛纪不从青少年比赛抓,还要去哪里找恶根?当这些孩子在这种“学习”中成长为中国篮球的栋梁,再改造,可比改动作难多了。这是不容忽视的,我一颗呆脑也可以想到,篮协几十号人大小领导会想不到吗。
回家和宝贝唠叨这事,说到义正言辞处竟有些唏嘘,感觉自己甚是做作。我只是想抓住这个机会,刺激自己的神经,兴奋起来运转起来,加大思考力度。这样的刺激已并不多了。
很多人会告诉我,这是正常现象,见惯不怪。我想说的是,我们可能暂时什么也做不了,但这不是视而不见的理由。对待很多社会现象,也是一样。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或者,可能我这样的人,甚至没有任何力量。作为一个记者,我不能将此事公之于众,只能在博客里详细记述,伴以一声叹息。然而改变不了事实,不等于公平和正义都无需存在了,这些火种,要在心中好自珍养。也许一生也没有机会燃烧,随着生命之火一同熄灭。但也许会有一天,就有一道惊雷闪电,这个时候你还有没有资本释放。
不要在机会出现时,已成为麻木的活尸,什么都不想做了。这是我给自己提出的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