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死神》。
贝托鲁奇60年代的作品,意大利老电影,人人都在神经质的嬉笑。呵呵呵呵,哈哈哈哈。西方版的《罗生门》,通过发掘一个事件的真相,揭示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
而我,状态是闲适的。刚刚辞职,自由得有些不适应。
16日,《处女泉》。
又一部60年代的老电影,这一次,是伯格曼藏匿在宗教外衣之下的深刻教诲。当失去理智的父亲为了报仇,盛怒之余不仅杀死了奸杀自己女儿的两名牧羊人,更将牧羊人的弟弟、无辜的小男孩也无情杀害时,罪的载体发生了转移。这是一个有关罪与恨的故事。少女卡琳的死是恶人所为,但养女英格利的坦白令这一事件不可避免的归因于嫉恨。于是,卡琳死于英格利恨的咒怨之下,嫉恨转化为牧羊人的罪,罪又使父亲生出新的恨,并滋生了杀害无辜男孩的罪。恨与罪总是互利共生,难以决断。悲哀的是,人们理不清源头,不知罪在先,还是恨在先。
而汩汩涌出的处女泉,清洗了父亲罪恶的双手,却洗不掉心中的恨。内心恨不除,又何以消除罪呢。
19日,《无名地带》。
荒谬而不晦涩,另类而不极端——典型性岩井俊二,让我喜欢。数码摄制的50分钟短片,一贯的简洁画面。结尾的黑色幽默在“出人意料”方面似乎有些牵强,但从整体来看,编剧仍不可谓之不绝。诸多小众化的人生观蕴含于细枝末节,发人深思。
剧情主线为男主人公情感的启蒙、深化。冷漠、封闭如机器般苟活的他,看似强大而不可摧,实则空洞、怯懦、消极。女主角的热烈与真实,让他真正学会如何为人(当然这里面是有男女情欲因素的)——那是鱼无法教会他的。那不是生于进食、卒于被食,也不是用灵敏的非听觉器官感受音乐。人之高级,在于以情感为纽带与同类的沟通、交流,从而共生共存。
女主演从未见过,虽貌不惊人,但演绎很有立体感,对人物细微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男主角方面,这种冷硬、失常的角色,浅野忠信应是驾轻就熟的。够冷酷,够呆滞,够彷徨,也够崩溃。片尾自我情感的压抑,同时体内窜升着新鲜的热忱与爱之欲望,以及以新生姿态踏回旧路,却不同以往的充满活力与希冀的可爱,都表现得十分到位。
20日,《哆啦A梦之大雄的恐龙》。
想要在公映第一天看,所以晃点了卡门同学。对不住啊对不住……
惺惺作态的肥皂剧,情节多么感天动地,也很少令我落泪。一部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动画,反而让我感同身受,几度落泪。有时,我们确实需要简单的思考,像一个不喑世事的孩子,简单笑,简单哭,通过简单而浅显的思考,获取最简单的道理。比如友情,比如坚强、自立。这样的思考,不是退化,而是一种进步。
然而很多人蔑视这种行为,而不知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将复杂的事情弄简单。他们大多心智愚钝、浅薄,无知而又自大。
一个片断。大雄孵化恐龙蛋的时候,我有些泣不成声。这不是一个孩子能领会的心情,而只有成人才能参透。我甚至怀疑这个情节根本就是成人化的。创造一个生命多么神圣,对他负起职责又是何等伟大。而那些有意无意杀害了生命的人,又是多么卑微和无耻……
21日,《弓》。
2005年的电影,金基德的第十二部作品。有人质疑金基德无法超越自己,这样看来,完全熟悉的金基德风格确实灌注整部影片,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但,这些是金基德电影的魅力,无人效仿得来,也总有人割舍不下,就那样喜爱。如同《空房间》、《漂流欲室》等几部经典之作一样,失语的人物、封闭的环境、超现实情节背后的深层寓意——这些标签一般的元素粘贴在金基德同样标志性的视听语言上,依旧那样淋漓过瘾。
虽然酷似刘翔的男青年在推动叙事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我总感觉这只是老头与少女之间的故事。欲望是金基德电影恒久的主题。少女对新鲜世界、实感人生的正面欲望被点燃,却还是败在了内心难以调解的畸态情感上;老人对少女有着强烈的占有、辖制欲望(反而情欲并不太多),最终也败在了人性的善良一面。正面的和反面的欲望,都是可以因情感而压制的。
我想知道,最后的算命,命相如何。那结果,又是否左右了老头的抉择。他与少女完成了夙愿中的婚礼,而后跳海自尽(又或许没有死,反正是离开了,消失了)。这样看去,他是如此执拗,可怜,又有些可爱。纵身入海的一瞬,像是内心早已放手般决绝。而那支可视为老人意志之余音的箭,代替他与少女完成了交合。
此时的少女,坦然,享受,亢奋的真切。似是一种施舍,又更像一种了断。此后,她的人生有所终结。挥手作别生活十年的船,是监狱也是温室。笑着看它沉没,抛却旧日种种,获得新生。
看到心境有所超越的人,总会有些许感动。
另外,少女第一次离去时,老人用绳索套住脖子自尽的情节,令我触动。我仿佛看见绝望的女人,苦心逼疯了自己,制造眼泪、歇斯底里的嚎叫,制造伤痕,以挽留或寻求怜悯。这是一种多么卑微的赌注啊!并且是一个多么丑陋的阴谋!
前一篇: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