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诗(《网络作品》2010年第三期)
(2010-03-29 12:00:03)
标签:
随笔/感悟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王晓琴读诗(文)札记、随评( |
(本文12.00发出,12.44在新浪新浪读书论坛文学之窗、思考辩论、诗雨丛林、中国悦读加精置顶,散文随笔、红茶馆、心灵感韵加精!另篇《苏历铭现象》也被文学之窗加精!——这只能说明大众对诗歌的关心热爱,希望诗歌能够走入并感动他们心灵!)
什么是好诗
——从读白玛《好诗的标准》说起
王晓琴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好像一直困扰着诗歌界——好诗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看起来一句话二句话说不清楚,但是,当我读女诗人白玛的诗,我忽然泪热——《好诗的标准》!
全诗如下:
每一行,都好像从村子周围的田野里长出来的
带着青草味、粪味、汗水味,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清
像三月的灌溉渠一样流畅。任意一缕风都可以朗诵它
用乡亲们都听得懂的土话嘲笑它。我的不识字的老祖母
也愿意听闲人念一遍它。趁田里忙于耕种的水牛歇脚的功夫
读一遍给水牛听,它不会厌烦得扭过头去
光棍多年的墩子叔娶了媳妇,他喜不自禁,站在高高的条凳上
大声说:俺要给老少爷们背一首诗——
——你想想,假如我是那个由村庄拉扯大的没出息的诗人
我怎能忍住一次次幸福的泪水?
读这首诗,我不是一遍,而是一遍遍反复的,短短的二三天,在拿到这期《诗刊》之后——读得我热泪盈眶!我不能说这首诗有多么高妙的诗歌技巧,说实话,我也习诗,但我承认我不懂更多的诗歌理论,可是我懂这首诗里充满了真情——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打动当下有良知的读诗爱诗写诗的每一个——诗人——人!
好诗的标准真的说不清楚吗?这首诗,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心灵深处感受到——什么是好诗!
——那些不必言说而发自心灵深处的喜爱、传阅、引用、诵读的诗篇,如果那是你正在所为的,那么,你还会“忍住一次次幸福的泪水”吗?
我们不管分什么诗派也好,写什么朦胧也罢,我们写诗究竟要给谁读?想给谁读?我们的一切技巧,要问一问我们有没有用真情、用赤诚、用坦白对待——诗?如果离开真情实感、离开赤诚坦白,我们是不是枉自作诗称诗人?退一步,即便是没有这些,我们只是个“由村庄拉扯大的没出息的诗人”,自己(诗)没出息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为那些被我们的土地、山川、牛羊、更被我们的父老乡亲热爱所接受的诗篇而欢呼呢?其实那些看似简单明了,给人美感,给人启迪的诗篇,应该都是意象浅显而不浅薄,言辞委婉而不晦涩,意境优美而不空泛——它们或以清新的语言为你描摹出一副自然优美的画面,或以生活历练出的思想给你深刻的迪示!而当这样一首诗问世,必会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无论哪个阶层,只要是脚还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试问,谁不喜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自然的景象?我说这个“自然”不只是诗中表现的自然景象,而且包括了诗人描摹自然的本领也即技巧——真正的技巧就是一个诗人运用自己的知识阅读的丰富积累,达到让我们眼中的物事表面看起来是自然状态的呈现,其实不着斧凿痕迹地以最自然最生动最美丽最意蕴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画面的美丽、旋律的震颤、心灵的教益!如果达不到这种信手拈来的境界,在自己的诗中用尽“技巧”“手法”来斧凿诗句,只能弄得诗意残肢断臂而至晦涩不堪!
这里我不得不再提一下曾经被网络炒成是非大战的赵丽华。此举她的被称作梨花体的代表作《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全诗如下“
那么好诗是怎么产生出来的?今天,女诗人白玛给了我们很形象的答案:“每一行,都好像从村子周围的田野里长出来的/带着青草味、粪味、汗水味,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清/像三月的灌溉渠一样流畅”。无疑,白玛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好诗是从“田野里长出来的”。“田野”是长庄稼的,怎么会长诗?这就涉及到技巧,我们且不说技巧,也无需用技巧理论,大家一读到这里便自然而然知道,好诗包括它的句子都应该是从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诞生的,哪怕那些词句诗行朴拙到可能“带着青草味、粪味、汗水味”,但是那一定是“清”的——诗句、诗意清新地表现生活的(如果这首诗从内容上说还有什么一点欠缺的话,那么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现实生活仅限于“村庄”而缺位了现代都市的生活——不过这也与这首诗取材于乡村有关,“假如我是那个由村庄拉扯大的没出息的诗人”)。如果我们的诗“像三月的灌溉渠一样流畅”,那么在这样的流畅里庄稼还能不茂盛不丰收?这样的诗,能够不被人们所喜爱所传诵?是的,我们需要诗歌的深度,但是那是在浅显基础上的“深”。如果说我们播种是为了大地一如油菜花灿烂,那么我们的播种只需“一板锹一犁铧的深度”,“一板锹一犁铧的深度/足以让大地金黄/灿烂成太阳”(这是我2007年用一首诗表达自己创作诗观时写的《关于“浅显”》中的句子,正好能够用来表达我此时想说的话)!这么说来,我们有必要以所谓的挖掘深度来挖掘钻井一样地挖掘诗歌的所谓“深意”吗?我想这么去“弄”诗“掘”诗,其实就是诗人给自己的诗歌挖掘坟墓,也是在给自己有限的生命尤其是写诗的有限的生命挖掘坟墓啊!
诗人们,我们写诗的诗歌环境比之白居易写诗的环境要好得多,首先不再是文言文环境而是通俗的白话语言,再是你周围的知识层次再也不是唐朝时的知书识字只有私塾教育出来的寥寥无几的读书人,当代大学生可谓三人行必有一之,你还能说你身边的都是读不懂你诗歌的白痴文盲吗?当你的诗写好后,不要说去读给老媪听,你就去读给你的念高中上大学的孩子听,读给你正在高校同寝室的同学听,问一问,他们愿意读吗?他们能听得懂吗?如果再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诗,你母亲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旁边的老牛都“扭过头去”,那么你写给母亲的诗收到效果了吗?请诗人扪心问一问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你自己写的诗好还是不好、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吗?不要再愚弄他人也愚弄自己了!
当我们的诗,能够被人举起来且“喜不自禁,站在高高的条凳上”,能够将人类的精神引领到高处,那么,我们的诗歌就是让普遍意义上的人们所接受的时候!那个时刻,诗人们,我们“怎能忍住一次次幸福的泪水”!
有一天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大声说:俺要给老少爷们背一首诗”,而不是只在聊聊庶几的诗人小圈子小活动里的时候,这就是诗歌真正地找到通途的时候,也是真正的诗人扬眉吐气的时候——为着这样的诗歌境界,我们的诗歌刊物和诗人更兼诗评家们,该如何而为?!
(——发《网络作品》2010年第三期“杂评”)
新浪读书社区:
中国悦读精华置顶http://forum.book.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32437&highlight=ʲô�Ǻ�ʫ
百样文学精华http://forum.book.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32431&highlight=ʲô�Ǻ�ʫ
新浪杂谈精华http://forum.book.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32394&highlight=ʲô�Ǻ�ʫ
小说天地精华http://club.show.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410943&pid=3279365&page=1&extra=page=1#pid3279365
红茶馆置顶http://forum.book.sina.com.cn/forumdisplay.php?fid=22
http://club.show.sina.com.cn/forumdisplay.php?fid=51,http://club.show.sina.com.cn/forumdisplay.php?fid=53,http://club.show.sina.com.cn/forumdisplay.php?fid=55
http://forum.book.sina.com.cn/forumdisplay.php?fi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