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

标签:
后会无期絮絮叨叨 |
分类: 如嬰如落 |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很长很杂的文字,从电影到生活,没有中心没有基本点,简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
在短时间内能让我看两遍的新上映电影,只有两部。
一部是《Frozen》,朋友传给我英文版,电脑上看了觉得很赞,隔了几天就和徒弟一起去看了,额,不好意思,是中文版。原先还准备要不再看了3D英文版的,可惜不了了之。
另一部,就是《后会无期》。
在韩寒准备开拍的时候我就想着应该会看的吧。后来因为一个又一个我喜欢的演员加盟,坚定了去看电影的心意。冯绍峰、钟汉良、陈乔恩、袁泉。
也不是多喜欢韩寒。
在《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三本书后,高三那年郭小四又出了本《悲伤逆流成河》,而我已经打定主意不再看他的书(《无极》算不算?要不还是不算了吧?)。那个时候,韩寒的字,一个都没有看过。
大学里,觉得阅读范围太局限,应该拓宽一下。正好同学有本韩寒的《光荣曰》,借来瞅。事实证明,我确实读得不够宽泛,因为这本书看得我有些措手不及。很明显,这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也不是我稍微改变一下就能适应的调调。我很庆幸,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读过韩寒,因为之前的我,更加逼仄。当然也有可能早年就开始读韩寒的话,会出现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我。
当郭小四在文字界娱乐界圈钱圈得风生水起时,韩寒在赛车、写博客、结了婚有了韩小野。而我已然全盘回避郭小四,倒是能读读韩寒博客上的时事文字,又或者,被称为“公知文字”。
暑假里,有《小时代》,有《后会无期》。
朋友堆里,有追着《小时代》疯狂的。也有只喜欢《后会无期》的。更有两者都平平淡淡但是全看了的。
东东看完《小时代》,说为了表达xx之情,决定看三遍《后会无期》。
而我所了解的一些学生,他们几乎都是《小时代》的死忠粉。很早的时候,有语文老师没收来一本学生在自习课看的《幻城》,课下学生惨兮兮地跑过来乞求归还,说这是一本看哭了的书。老黄听闻后,与那位同事说,能让学生看哭的书,我们应该好好去读一读。所以当我发现男生女生都在看《小时代》时,暗戳戳地忖着,应该找时间看一看。可是两年了,那本书还在那里没有被我翻过一次。啊,我真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呢。
听多看多了批评与赞赏共存,也慢慢从两极分化中去放正自己的感官与评价。
我之所以后来不再看郭敬明,是因为觉得矫情,觉得套路都差不多,觉得为什么男一都那么面而男二都是阳光。不过能把女性角色写得不赖,也是有才。
对他改观,是看了一个演讲的截屏,他坦诚地诉说自己的金钱观,说自己作品中人物的正面点,说中国青年应该像美国青年一样,要由内而外散发一种朝气蓬勃自信的力量,而不是靠着身上穿着的是什么、对名牌了解多少。
也旁观了方舟子与韩寒的“战役”。代笔、团队包装、装逼……等等负面描述韩寒的词。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博客上那一篇一篇点击量很高的文章,觉得在理,就吸收;觉得不太对,就忘记。不管他这种公知的形象是包装的、自成的,至少文字中所传达的,有很多正能量,给予我不少启发。
不管旁人怎么诋毁或者推崇,我该怎样继续怎样。不随众喜,不随众恶。但凡一个人、一件事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助益,便是好的。
每个人总有为人所不喜欢的,看得那么清楚做什么呢?曾经不小心点入天涯一个和韩寒帖子,因为不看完不是我的风格,所以硬着头皮看完。哦对,是负面的。然后跟小妹说,一入天涯深似海,再也不想看了。但后来,还是会偶尔进去看看,那些所谓好的、不好的,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人事物,也不能因此就说自己的xx观崩塌了,再也不相信xx了,云云。
娱乐新闻里,虚假成分太多,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明星、团队、媒体让我们看到的而已。而我们自己,在以讹传讹中,也时常扮演那只蝴蝶,推波助澜。似乎网络与真实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关联,网上的身份都是虚拟的,乱七八糟说一通无关自己痛痒的话,没什么关系,权当自己生活的宣泄点。可是,真的没关系嘛?
我很喜欢《搜索》,不光光美女帅哥漂亮的风景,更有现实意义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熟识朋友比较多的社交平台也好,籍籍无名的网站也罢,渐渐地不会肆意妄为地说话(其实我本来就很乖)。因为那么几个真诚的关注,简单地描摹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竭尽所能地传递一些正能量,正如我自己希望能从所关注的那些人身上获取的一样。这是一个社会人所要承担的一丢丢责任吧。所以,不管是那一个层面的大明星们,粉丝们给予荣耀,他们要回馈的就是更多的光明,也因此有了不少要掩盖的东西。欸,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有不为人所喜的各种缺陷,但也不能因为一个无伤大雅的不足就把人一棍子打死。当然,吸毒这种事,真的不能看脸。
大概是太久没有静下心来敲字了,所以一不小心溜得好远。
今天开了电脑后单曲循环的是邓紫棋的《后会无期》。有很多人喜欢这首歌,也有人最喜欢《女儿情》。而我循环了一个夏季的,实实在在是《平凡之路》。
十年前对朴树的印象,就是那么几首歌。当《平凡之路》在网络上开始传播,我因为一句歌词,决定了循环一个夏天。可是7月24号那天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坚持看到最后一个字幕,才发现,震撼我的那句歌词里面那个词语,居然听错了!!!!!!!七个感叹号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徘徊着的
易碎的
沸腾着的
谜一样的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当你仍然
她会好吗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向前走
向前走
向前走
向前走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时间无言
风吹过的
第二回,我带着沫沫一起看。此时,我已经在网上看了不少影评文字。
在全场哄笑的地方依旧一起笑,在她不是很明白的地方,给她解说,包括最后有所改动的《平凡之路》,以及,第一遍没有留意到的地方注意看。
“你知道戳我心的那句“我曾问遍整个世界”被我听成什么了吗?”
“吻遍?”
“额,不是。是‘温暖’。”
在以为是“温暖”的时候,脑海里能够浮现出很多人。整个人都不能动了呢。请原谅我当初看歌词的时候没有那么仔细,虽有疑惑,为什么“我曾温暖整个世界”后面那句话是“从来没得到答案”,有什么逻辑关系?直到现在,哦,我已经改成《平凡之路》循环了,还是觉得“温暖”更符合我的设定。
韩寒在书里说,周沫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不细心的朋友估计不会发现。
嘿嘿,我在第一遍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因为是乔恩啊。我还问别人,这会不会是乔恩之前活动视频放到这里来呢?哈哈,被鄙视了。
让我来说说各路演员。
冯叔:最初注意到他,是《岁月风云》,看他和胡杏儿搭档,延续到《美人心计》。那个时候他还没有那么红,我静静地关注。《佳期如梦》,冲着他看的,结果他不是男一。后来看《宫》,只是想看看他会演成什么样子,然后退出了密切关注的队伍,直到后来不再那么喧嚣了,继续重新关注。
陈柏霖:果然人靠衣装。
钟汉良:要突破,就应该找这种角色,而不是晒晒黑穿得破破烂烂去演什么大侠。我是理智粉,才不会因为喜欢你而觉得什么角色都好呢。大叔啊,我真心觉得您最近演的《何以笙箫默》不合适啊,再年轻十岁倒是可以。还有,唯一扛得住做你对手戏的女演员,迄今为止只认同一个,那就是《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李小冉所演的尹静琬。有些人,戏路很宽,演什么像什么;有些人,戏路很窄因为个人气质所限,所以,您老要不再斟酌斟酌?
陈乔恩:在《王子变青蛙》认识你,因为《佳期如梦》发现你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很像一个人,是我喜欢的。结果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和你很像。我可以得瑟嘛?哈哈哈大笑三声。
王珞丹:请允许我词穷。唯一能联想到的就是当初不小心看的天涯帖子。
袁泉:安安静静魅力绽放的花朵,一个人,盖住了其他所有人演技之和。这个时候就觉得,如果生活在大城市就会习惯去一个同城的地方路上花费时间也比较多,所以可以去追逐大美女的舞台剧。
第一遍时,没有发现《后会无期》是邓紫棋的声音,只觉得这首歌不错,这个声音不错,很熟悉的感觉。哦,不是声音熟悉,而是听这首歌的时候心里那种感觉熟悉。前阵子才一个激灵想起来,很像宫崎骏的音乐,非要举个例子,那就《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吧。
有朋友说,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有朋友写出了大段从电影里延伸出来的文字。每个人的年岁不同,经历不同,感观也不同。这个故事,是我喜欢的叙述方式,一长段旅程,一小段一小段的插曲,有段子集的即视感,却又能持续感受到一些东西。
何必非得弄得清清楚楚。非黑即白,刚则易折。难得糊涂,才能安稳地细水长流。
“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都明白,适合在劝慰别人的时候。挨到自己身上,就有些拖泥带水。
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却又没有勇气和一切阻碍抗争。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真是糟糕透了。也许有一天放弃了,也就变成了所谓的“想通了”吧。
我遇到过两个心思纯净的天使。
一个远在天涯,偶尔联系,却持续不断告诉我她很爱我,给我力量。
一个近在咫尺,虽然经常要吐槽她不着边际的思维,却依旧能很着调地给我鼓励和建议。
假期把家里的书桌整理了,翻出一叠笔记本,从2007年9月大学开始到现在,记账本、记事本,密密麻麻不曾间断。07年之前,只留下最上面这小小一本,留着除了我自己之外好几个姑娘的笔记,另外好几个已经被我丢进了外婆家的灶火洞。问我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只是习惯罢了。唯一一次比较大的用处就是,大三那会儿Mia飞非洲参加Aiesec项目,结果差不多着陆的点一直音信不同,家里急坏了。我翻本子找当初一起面试的日子,然后上网查那天的通话记录,找到了负责人。
最近几个月,本本里头多了一个新的栏目,叫做“小白败家记”。大侠笑说当初头一年他也很认真地记录来着,后来不了了之。哼,持之以恒如我,怎么可能断掉。
有些东西,可有可无;
有些东西,时隐时现;
有些东西,一旦开始了,再也丢不掉,是习惯;
有些东西,一旦开始了,再也不肯丢掉,是坚持。
有时候我是牙膏,遇上愿意动手的人,挤一点说一句;
有时候我是闷葫芦,锯子来,也不见得发出声响;
有时候我是机关枪,一旦开口,再难停下来。
啰嗦+闷骚如我,要么喋喋不休,要么闷不吭声,唯一不变的是东停西留写点东西。
有一阵子是人人空,有一阵子是微博控,有一阵子是微信控,直把小屋荒废了。
我愿意说,你愿意听吗?我还在写,你愿意看吗?哦,那还是算了。
渐渐地,哪儿都不适合絮叨了,哪儿都不愿意絮叨了。还是最初的小屋,已然没什么人,写给自己看。
我不好,能怎么样?折腾一阵子,拾掇拾掇,重新来过。
我很好,已不欲与人说。
倒是从二十多年来所经、所看、所闻的真实故事中,反思积累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感受。人微言轻,也许只能在自己所涉及的教师岗位,做一些小小的努力;词不达意,也许以后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不尽如人意。
忽然觉得,81是个不错的数字,以后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也许,我们都太聪明,却不够智慧。哈哈,你明白吗?
读到这里的人,请手动给自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