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生在当代。

(2013-05-17 08:47:57)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田半畝

05年刚上高二,生物老师就跟我讲说陈老师儿子的战绩: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杭二中直取;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北大保送,选择的是生命科学专业。

前阵子大爷跟我们说,陈师兄如今在哈佛深造,被他所在领域的两名顶级科学家“争抢”。

昨天几个老师一块儿聊天,提到了搭班的物理陈老师教育孩子的经验。

Anna说,她儿子念初中的时候,她曾经特意跑到陈老师办公室去讨经验。陈老师说,他儿子念小学的时候他就跟儿子建立朋友一样的友情,每天孩子放学回来,以“求知”的状态询问儿子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复述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相当于小孩子复习了一遍当天学过的内容,又锻炼了语言。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会有妈妈不知道的东西,会有爸爸不知道的东西,也有小孩子不知道的东西。一家三口一起将不懂的都学会,都解决掉。

周女神说,之前她家和陈老师家是邻居,陈老师住三楼,她住一楼。和另外一户老师都是邻居。三户人家的孩子从小一块儿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老师夫妻两个没有旁的社交,在家里休闲时光就是与各种书本为伴,偶尔看看电视。陈老师在家除了看书,就是陪着儿子一起做各种实验。比如冬天屋外水管裂了,父子俩做实验探究多少大的压力能够使得水管破裂,怎样的压力能够将泥沙冲刷干净……从孩子五六岁开始就如此。夏天小陈同学会跑到周老师家问,阿姨为什么我们家比你们家热呢?然后回去跟父亲一起将这个疑问解决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现象,都会成为他的为什么,然后将为什么刨根问底弄清楚。

听了这些,对于他的辉煌战绩,丝毫不觉得惊叹了。

孩子的成长,固然有TA本身的先天因素在,父母付出的精力与心力,相当重要。不是用钱去培养,而是陪伴与共同成长,培养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只要付出的金钱够多就行了,这个补习班、那个培训班,现在孩子很多都是做题的机器,包括我自己在内。

陈老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跟他站在讲台前一样。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平等相待。他不会严苛地要求你、紧逼你,任何时候都是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很有先前所看纪录片里的先生风范。可惜讲台下的学生不是他从小陪伴长到大的自己的孩子,所以没有形成相对应的“回礼”、回应。虽然不是全部,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这样的,你对我礼遇,我当做福气,任情享用不知回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站在边上,可叹可惜。

高中时候听过陈老师几堂课,说话清和,思路清晰,慈溪普通话起初听着滑稽,慢慢也变成了天籁。

如今跟他搭班上课,几次交流学生的情况,他依旧时时都平心静气,从不疾言厉色(我实在惭愧)。只是如今年岁略高,带了三个理科班的他实在辛苦。一天三堂课上完,往往吃力得紧,已经依赖上了小蜜蜂。

他家住得比较近,每天步行上下班,没有第一堂课、没有课的日子,依旧是很早就到校。曾经有一次第一堂课的老师有事出去,课没有调整好,我正瞅着怎么办,正好在早餐厅遇到陈老师,如见救兵。陈老师说好,你们班第一堂课我会去上的。

我的47呀,若连这些都没法让你们心怀感恩,好好学习物理,我该怎么办呢?

遇上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除了学习他所教授的物理,更应该学习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各种品格,若你们不珍惜,我该怎么办?

 

也想起恩师老黄。

人常说,老师就是越年长才越好。每个人都是从年轻稚嫩青涩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而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独特年代的烙印。我想,陈老师也好,老黄也好,他们作为同龄人,肯定有优于我们的年轻记忆,比如他们这一代人都勤恳、朴实,休息日也不会睡懒觉。烙印在身上的学风,与我们这一代迥异非常。

所以,越亲近他们,越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亲近大师,是最好的修炼。

他们两位肯定不愿接受这样的封号,我们仍不妨如此在心里称呼他们。

将自己为人处事原原本本展现在每一个角落;看到你不足的地方,指出来帮助修改;看到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让它发出更亮丽的光芒;不吝啬自己所学所知,不惜将自己的肩膀借给你踩踏;希望江山代有人才出……这大抵便是先生风范。

他们希望后人有越来越绚烂的光芒,却事与愿违,总是没多少人可以超越这些里程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何其有幸,眼见当代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